微眾銀行成立1周年,起初萬眾期待,如今有聲音認為其進展「令人失望」,更加深了微眾銀行「式微」的印象。

「含着金鑰匙出生」的微眾銀行,大股東為騰訊,頂着首家民營互聯網銀行的身份,總理親自完成第一筆放貸,其關注度自然不同。而高期待,除了微眾的名門出身,部分是由中國金融服務業的落後所激發的,大眾希望新型金融機構,充當「鯰魚」的角色能夠帶來快速變化。

但是,公司經營是一項長跑,並非一蹴而就,尤其金融服務業,安全、可靠、長遠,方得始終。撇去光環,若用一個長周期的視角看待成立一年的微眾,還原其初創公司的本色,其表現依然可圈可點,尤其在底層結構搭建和業務模式探索上,並未一味求快,而是打基礎,先求穩,積蓄後勁。

長期來看,這種態度可能正是互聯網金融業所需要的。金融是強監管,微眾銀行自一出生,就需要符合商業銀行法的種種要求,這與過去兩三年野蠻生長的互聯網金融並不相同。

業務推進 小步快走

微眾銀行承受的一大批評,在於業務推進緩慢,鮮有「亮點」。

目前,微眾銀行主要有消費金融、財富管理(平台為微眾銀行APP)和平台金融三大業務線。其中,財富管理主要是吸引存款,消費金融主要是放出貸款。

據深圳銀監局披露,截至2015年12月末,微粒貸貸款餘額74.95億元,共開通白名單客戶2034萬人,授信客戶352萬人,累計66萬人在線貸款128.17億元;財富管理方面,微眾銀行APP客戶數累計逾32萬人,產品代銷規模接近150億元;截至2015年末,已共為平台完成商戶資金清算94萬筆、總交易金額19億元,為近2萬平台消費者提供小額貸款逾2億元。

坦白說,數字確實說不上驚艷,但是,一家全新運作模式的互聯網銀行,苛求第一年的成績單又有多大意義?如果評估標準的重點,放在風險控制、能力建設以及後期業務擴展性上,微眾的表現至少並沒有令人失望。

先來看看微粒貸,微粒貸是微眾消費金融的主打產品,2015年5月在手機QQ低調上線。完全線上運營的微粒貸可實現秒間到賬,潛在的風險也隨之加大,如何防範欺貸風險自然要被排在首位。這正是微眾銀行設立「邀請制度」的關鍵原因——潛在用戶經過事先篩選,邀請入口也限於手機QQ 和微信兩處,非受邀「不得入內」,這樣能屏蔽大量居心叵測者主動進來騙錢,控制欺詐風險、老賴、團隊欺詐外,還需要考慮還款意願和還款能力。

基於互聯網模式的微粒貸,不實地考察借款人,風控能依賴的只有數據以及分析模型。這實際上需要數據不斷積累、風控模型一步步完善。這也是前期,微粒貸不能快速擴規模,而是以風控模式、數據打通等基礎的數據業務為主。

據悉,截止2015年9 月中旬,在手機QQ上,微粒貸累計放款26 億多元,貸款餘額十幾億元,其中,超過3 天以上的逾期僅有200 萬~300 萬元。這說明微眾銀行的風控是嚴格的,基於互聯網的風控模式是有效的。

在財富管理業務上,微眾銀行只需要做好用戶與金融產品的對接即可。微眾銀行APP,可以通過微信、QQ這兩個海量用戶入口登錄,通過綁定銀行卡,來獲取與銀行賬戶的連接。緊接着,就可以方便快速地購買理財產品,目前,這些理財產品包含活期、短期、定期+等產品。

並且,微眾銀行APP着眼于移動端,可以給用戶帶去更便捷的互聯網金融服務。2015年的雙11,網購的訂單80%來源於移動端。移動互聯網更是比互聯網更能夠下沉到四五線城市、農村地區,能夠實現業界一直追求的普惠金融。

平台金融則是微眾銀行與合作夥伴連接,基於外部真實交易數據的金融產品,筆者認為會包括理財與信貸兩塊。比如,利用用戶在優信二手車上的真實交易數據,微眾銀行提供資金,基於數據進行放款。微眾銀行既可以解決資金何去處的問題,又可以獲得用戶的更多數據。有此連接,微眾銀行可以憑借資金、技術、數據的優勢,與眾多產業合作夥伴合作,形成多種生態圈。

微眾銀行的消費金融、財富管理、平台金融三大業務上,互為臂膀。2015年,微眾銀行初步探索各項業務,業務模式、風控模型、流程梳理、合作夥伴正在一步步成熟,2016年業務量的增長將會呈現「加速度」的走勢。

基於微信、QQ的大數據與海量用戶,微眾銀行的業務並不缺規模。只有整體的業務模式、風控模式建立好之後,才能更好地踐行普惠金融。讓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深度用戶,可以方便、快捷地獲得低成本的貸款、相對收益高一點的理財,這對於補充傳統銀行、民間借貸公司的金融業務,深化金融改革,有積極的作用。

分佈式架構完成厚積薄發 符合監管要求

大家試想一下,未來千萬級用戶同時在線申請微粒貸,而系統需要在幾秒鐘之內給出反饋結果。這樣的計算量,對後台的IT支持系統是一大挑戰。而互聯網時代下的金融IT系統,更需要符合這樣的需求。

微眾是「互聯網銀行」,表象上脫離物理網點運營,其實本質在技術底層架構,是在一張白紙上重新搭建後台

傳統金融機構普遍沿用「IOE架構」,即集中式架構+閉源商用系統,程序基本運行在一、兩台主機服務器上;IOE提供應用程序以外的所有基礎軟件,包括操作系統、中間件、數據庫等,其基礎軟件的源代碼一般不公開。這會帶來數據安全的問題,且核心業務系統過於依賴大型機系統,金融機構自主可控能力有限;尤其當擴容時,更換計算硬件、數據遷移的操作非常複雜,操作風險高、擴容周期長、成本投入高。

而在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用戶通過網銀、手機銀行使用銀行服務,用戶規模劇增,使用頻度和體驗要求均提高,無論理財產品或者個人貸款產品,都需建立在高併發量的基構上;互聯網銀行又具海量交易、數據和事件驅動營銷的特點,會有大量突增的業務量,平台要求具備靈活伸縮性;且互聯網崇尚「免費」,大量業務須具有成本優勢。

這就決定了,微眾必須在底層架構上另闢蹊徑。與「集中式架構+閉源商用系統」相反,其參照互聯網企業採用的是分佈式架構

高擴展性是分佈式架構的核心優勢,應用到橫向擴展能消除集中式處理的性能瓶頸。微眾銀行CIO馬智濤曾比喻道:在傳統銀行,是往一個很大水杯里加水,當水杯滿,要倒到一個更大水杯;微眾的做法,是一個一個小水杯,當一個水杯滿以後,只要增加水杯,就可以裝更多的水。而其成本優勢,則通過標準化的硬件和開源軟件實現。

馬智濤曾表示,「2000萬的賬戶規模是比較重要的節點,超過這個規模,微眾銀行IT成本架構的優勢是非常突出的。」前海微眾銀行借助雲計算已將單位賬戶管理成本降低80%,目標是將每個賬戶的IT成本降至1元。

目前,微眾銀行現仍處於打基礎階段,擴展能力、標準化、低成本以及海量數據處理能力這些標準互聯網架構的優勢,尚沒到施展的時候,未來其商業擴展的想象力非常之大。比如,微眾可以輸出銀行IT的科技能力,比如可在直銷渠道和科技能力上幫助中小銀行轉型,支持其適應移動互聯網架構下開展業務。

最後,筆者再從監管合規的角度,來談一談民營銀行的創新並不易。

與P2P網貸的業務不同,微眾銀行自出生起就是民營銀行,傳統銀行的保證金、監管合規、業務合規的要求。銀行在壞賬率、逾期率、存貸比等各個指標,都有嚴格要求。而監管出台之前的P2P網貸則是野蠻生長的階段,很多事情都可以做。而監管出台後,P2P網貸則是純信息中介平台,銷售基金、獨立放貸都需要相關牌照,發展也需要合規。

金融是強監管。也正是監管合規的嚴格要求,傳統銀行在直銷銀行的創新大多數是交易手續費、轉賬時間、理財產品超市、多卡一戶等方面進行,乏善可陳。創新主要還是理財端,而在貸款端,還是抵押貸款,信用貸款停滯不前。一些有創新求變意識的銀行在信用貸款上,與外部的機構進行合作。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金融,強監管是常態。包括微眾銀行在內的創新者,需要帶着鐐銬跳舞,一步步舞出創新的步伐。


 微眾銀行真的令人失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