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eCar,這款比Uber更早提出汽車共享概念的打車軟件,最終被拍到了沙灘上。
2015年的最後一天,SideCar宣布關閉服務,並以不足4,0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給通用汽車,今日CEO蘇尼爾·保羅(Sunil Paul)在解釋為何賣身時,將失敗原因歸結給了競爭對手「都是Uber害的!」
創新又心累的一生
起個大早,趕個晚集,中間還轉型一次,SideCar在Uber、Lyft的競爭中活得頗為憋屈。
SideCar成立於2011年,與Uber一樣發家於舊金山,業務最高峰時曾在美國8個城市開展業務。儘管名氣遠不及其競爭對手,但是打車行業的很多概念和功能都是SideCar首創,並被Uber等效仿,比如共享出行概念、拼車功能。這也難怪Sunil Paul在告別信中,一直在強調自己的創新強於Uber。
相比較Uber靠豪車服務發家,SideCar在成立之初便主打汽車共享。2014年8月,Uber 與競爭對手 Lyft 在同一天前後腳推出了他們的拼車服務 「UberPool」 和 「LyftLine」時,SideCar稱他們佔有40%的拼車市場。
除此之外,SideCar 在細節上也做了創新,儘管這些創新並沒有起到太大作用。比如,允許司機自行定製價格,讓乘客能夠根據價格、預計到達時間以及汽車質量等來選擇車輛,並會顯示其他乘客乘坐同樣的路程所支付的車費。即使到目前,SideCar仍然擁有一項優化拼車路線的專利。
在Uber和Lyft的補貼激戰之下,頭戴老三帽子的SideCar被越甩越遠。2015年年初,SideCar不得不將精力轉移到送貨服務,與Yelp、7-11等企業合作,但效果似乎並不明顯。最終SideCar以不到4000萬美元的價格併入通用汽車,包括CTO Jahan Khanna等20人將一同加盟通用。
死於融資困境
道瓊斯VentureSource的數據顯示,SideCar曾融資大約3000萬美元,和Uber等公司的資金相比實為九牛一毛。Uber已經通過債務和股權融資獲得了超過120億美元的資金,而Lyft則有大約10億美元資金。
儘管在其2014年9月最後一輪融資中,其投資者英國億萬富豪理乍得·布蘭森(Richard Branson)稱Sidecar「能夠用創新和先進理念,而非銀行戶頭與大型公司競爭」。但事實是,SideCar還是敗給了資本。當後兩家傾盡資本擴張,為乘客提供優惠並拿出補貼招募更多司機時,SideCar受資金限制,業務萎縮。
SideCar的境地頗像當年國內的搖搖招車,有先發優勢,但倒於`融資不足。
搖搖招車是國內最早的一個,也確是最早出現在國內市場上的打車App產品,而隨着市場出現滴滴、快的等產品引發價格戰,以及政府對「黑車」的壓制,搖搖也跟着改變策略,放棄商務租車市場轉而進軍的士市場,但最終因為不敵對手而徹底關停服務器,從此,打車App市場上真正的「第一」宣告死亡......
在談及出售公司,Sunil Paul語氣頗為酸楚,「我們是被逼着關閉服務並出售的。我們無法與 Uber 競爭。Uber 融的錢比其它任何公司都要多」
他將失敗原因歸結於 Uber 不惜一切代價想幹掉 Sidecar,「Sidecar 之所以失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 Uber 在不惜一切代價去贏,它手裡也有足夠的資金來這麼做。」「而且它以反競爭著稱。」
「能帶領 Sidecar 的團隊走到今天,我倍感榮幸」Sunil Paul在告別信中以此結尾。
專車鼻祖Sidecar倒下,把怨氣都撒在了Uber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