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先生在一個教育講座上表示,如果用普通話教中文,可能寫作方面會比較好。
幸好他加了「可能」兩個字,模棱兩可,被推翻言論都可以「側側膊」。
梁錦松先生大學期間修讀的是經濟及統計學。也許他對中國文學缺乏興趣,對唐詩缺乏了解。事實上很多耳熟能詳的唐詩,只有用粵語朗讀,才會押韻。
拿小時大家都聽過的《詠鵝》來說,「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細心留意,「鵝」和「歌」的國語拼音尾韻,均為「e」,而「波」,卻為「o」。而粵語拼音,三者尾韻均為「o」。換言而之,用粵語讀唐詩,反而更接近當時的語言發音,先不論學習和體味詩意,起碼唸起來朗朗琅琅上口,有助記憶,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唐詩以白話朗讀為主,那麼粵語應該入文嗎?
每個作家有屬於自己的用字風格,不分高低,無謂對錯。有的年輕網絡作家喜歡用純粵語寫作,讀起來有種親切和栩栩如生的味道。
而我雖然我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可是不論在寫散文、小說、還是電影評論的時候總愛用書面語。唯有一個情況會寫粵語,那就是寫劇本。對白會用粵語,可是一到形容部份,就改為書面語。
其中原因是因為從小接受的教育和習慣,我們上中文課,老師以粵語教授,寫週記、集作時皆以書面語寫作。日子有功,養成習慣,讀、寫書面語,講得一口流利的白話,間或夾雜英語。國語嘛,長大後看綜藝節目才學會,卻無礙我與中國內地和台灣朋友的交流。這樣從小地學習以不用方式運用多種形態的語言,形成非常獨特性和重要的文化,兼之令我們港人腦袋更靈活,即是開口「唔會夾着脷」。
不論是港人和內地人的當權者都不愛粵語,像秦始皇一樣,希望一統天下的文字,以令國家團結強大。而作為港人和內地人的蟻民,卻深愛粵語和國語,正正因為有兩種語言,我們愛看周星馳的電影,也愛看康熙來了,百家爭鳴,何樂而不為。
最後附上一首與同為港人的好友興之所對的七言絕句,平仄應該是相對的,皆因酒至酣處,不知所云。(卻仍比一些高官來得清醒。)
酒醉原知人覺醒
香沉難掩蕊凋零
送給熱愛粵語,也熱愛寫作閱讀書面語的各位。
圖片來源:朗思製作
作者:金鎔(本文章由聚言時報授權提供)
我不是詩人,卻是會寫書面語的香港人(金鎔)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