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龍蛇混雜,比喻愚賢不一的人混在一起,以龍喻賢人,以蛇喻劣徒,顯然龍與蛇並非處於同等地位。

但研究龍的人往往發現,龍與蛇,實在有太多千絲萬縷的關係。龍與蛇,能清楚區分的情況固不在少,但也不時出現混同狀況,真真正正的「龍蛇混雜」。

龍,其實是一種「國際現象」,古今中外的龍似乎都身具若干共性。早幾篇文章裡,筆者把全球廣義上的「龍」,粗分為「蛇身」、「蛇身+翼」、「獸身/蜥蜴身」來加以比較,指出龍並非如一般所認知般中華龍是蛇狀,西方龍是大蜥蜴如此單純。

其中,龍擁有蛇的軀幹,是最為明顯的特性。在《民俗神話和傳說標準詞典》的「龍」條目如此說:「所有的龍都有蛇或鱷魚作為解剖學的基礎」。(對於鱷魚原形說,筆者持極度質疑的立場,又開期票,容後再談)

早年的學者如聞一多,朱芳圃等人認為,龍像「巴蛇」(即大蛇)之形,龍就是蛇的變形。雖然筆者質疑聞一多的「圖騰綜合說」,但他對於龍具巴蛇之形的觀察,還是值得探討的。

蛇神話遍佈全球
從人類學者的研究,神話的記載得知,在古老民族中、原始部落裡,蛇崇拜可謂非常普遍。

西非洲貝寧的維達人,視蛇為偉大的神,蛇王更是萬有之父。

印度是崇拜蛇的民族。旁遮普邦有一個蛇部落,每年9月是他們的崇拜蛇神之月。每逢8月底,蛇族部落會用生麵做成蛇形,塗上黑紅色,放在簸箕裡拿著滿村走,唸誦「神與你們同在」。

東非的瓦菲巴人和瓦本德人神話中,世上所有生物因睡著了回答不了神的問題:「誰不願死亡?」,唯獨蛇清醒回答「我不願死亡」,所以蛇可得永生,除非有人把牠殺死。

英屬北婆羅洲杜桑人的傳說中,創世主應許誰能脫掉自己的皮便可免死,結果只有蛇回答:「我能夠」,從此蛇便不斷脫皮。類似結構的神話同樣出現於西伯里斯的托拉狄阿斯人、英屬圭亞那的阿拉瓦克人傳說中。

大蛇與中國龍的隱秘線索
這些神話均強調蛇「蛻皮」之生命力,表面看來與龍的關係不大。但神話領域的另一種蛇-大蛇,則與中國的龍,關係非比尋常。

印度的那迦(漢文譯為「龍王」),其實是蛇的發展和變形。相傳那伽有上千種之多,其形之一是人首蛇身,頭戴珠寶。這恰恰與上古華夏伏羲與女媧的造形如出一轍。那伽的特性是能用法術,善變化,有致命毒液,懂長生之術,

印度神話中還有一條「宇宙蛇」阿難陀(又稱舍沙,Ananda-sesa),意為無限,牠有七顆或千顆頭,可噴火及噴播毒液(請參看真龍傳說5,噴火噴毒 是全球龍的特異功能,中國龍也不例外)。牠躺在宇宙底部的孕誕之洋,有如世界般龐大,一打呵欠就地動山搖,被大神拿牠當繩子去作攪拌乳海。

在西方,著名巨獸「利維坦」(Leviathan),亦是海中巨蛇的典型。

(以下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Leviathan:1874年施約瑟翻譯的舊約全書譯為利未雅坦,之後的聖經和合本譯為鱷魚,現在的和合本修訂版譯為力威亞探,天主教聖經思高譯本譯為里外雅堂,是《希伯來聖經》的一種怪物。

《以賽亞書》描述利維坦為「曲行的蛇」,烏加里特史詩則記載利維坦為利坦(Litan),並形容其為「纏繞之蛇」。後世每提到這個詞語,都指來自海中的巨大怪獸,而且大多呈大海蛇形態。

《希伯來聖經》裡的利維坦,是一頭強到足以與撒旦相提並論的強大怪獸,其形象亦與《以賽亞書》中的海怪「拉哈比」(Rahab)十分相似,類似形象的生物在聖經中尚有許多,相信都是利維坦的形象來源。

《約伯記》(第41章)中提到,利維坦是一頭巨大的生物。牠暢泳於大海之時,波濤亦為之逆流。牠口中噴著火燄,鼻子冒出煙霧,擁有銳利的牙齒,身體好像包裹著鎧甲般堅固。性格冷酷無情,暴戾好殺,牠在海洋之中尋找獵物,令四周生物聞之色變。(筆者按:又是口中噴火)

利維坦經常被考證為鱷魚(和合本),但也有解經者認為,詩篇七十四14說利維坦有幾個頭(「頭」在原文是複數),以及本章19~21節說牠呼出煙火,足見鱷魚的說法難以成立。

西方畫家畫利維坦時,經常把牠描繪為一條大海蛇,如德國畫家Paul Gustave Dore。

看到這裡,你可能不以為然:中華龍,不是懂得飛嗎?為何要與稱霸海中的大蛇混為一談?

其實,飛龍在天,只是龍的一種形態。按文獻分類,幼年、沒有角、未升天的龍,均是長居水中翻風作浪,其造形與能力,與上文所述的大海蛇,根本沒有太大差異!

下篇續談。

 

作者:王若愚(本文章由聚言時報授權提供)


 龍與大蛇的全球化現象(上)(王若愚)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