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age_20150810_main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今天分秒必爭的商業世界,這也許是各行各業機構的心聲。然而在災難應變方面,這套理論又是否適用?

對此,Arcserve 大中華區總監林志峰 (Michael Lim) 表示:「作為香港人,我明白有些企業在災難應變方面掉以輕心的原因。香港的天災人禍也許較其他地方少,即使是最常見的颱風,也甚少導致商業機構業務癱瘓;何況地震、海嘯、火山爆發、龍捲風、恐襲等問題在香港甚少發生。再加上香港的電力供應相對穩定,很少會因為停電而引致數據流失。」

然而香港人面對的大問題是「忙中有錯,香港人活在急速工作節奏,往往因無心之失刪除或丟失數據,對業務運作構成影響。不過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有能力好好管理數據,即使操作上出現有少許問題也一定『搞掂』。正是這種心態,釀成了不少因數據流失、無法還原而導致業務受阻的事故,對企業營運帶來無法估計的影響。」

另一個使香港企業對數據備份及災難應變望而卻步的原因是成本。大企業當然有足夠人力物力和資源去實施災難應變策略,然而香港逾九成企業屬中小企,何來資金裝設一套動輒上萬、甚至十萬百萬的災難復原基建?

為了針對香港這種情況,現時坊間已有一些方案能同時提供備份、複製、高可用性及跨電腦重覆數據刪除功能於一身;同時這些方案亦不像傳統的備份軟件般按安裝中央處理器插座的數目計費,而是同時按實際容量來計費,從而降低了入門價錢,令中小企也能應付。

除了配合不同的方案解決災難復原的需要之外,以下十個有關災難應變的祕訣亦十分重要呢!

災難應變是商業課題而非技術事宜,必須向企業領導了解業務重點,從而確定最需要保護的運作系統,作出恰如其分的技術資源部署。 災難不一定是驚天動地的天災人禍。能夠使電腦停頓的原因多不勝數,凡事作出最壞打算,自然小心駛得萬年船。 預估災難有可能帶來的成本損失,藉以衡量應在災難應變方面花費多少資源,別忘記計算法規遵從一旦失守將帶來的成本損失。 災難應變的意義並不在於設定災難範圍,而在於評估風險。無論災難有多大多小,重要是了解其對業務的潛在影響。 設定詳細的災難復原計劃,包括需執行的應用系統、硬件設施、服務供應商、有關人員及業務復原的緩急先後,以至災難發生前、後及期間需處理的事宜,計劃須得到業務相關人士通過。 完成了的災難復原計劃必須進行妥善測試。 釐清災難復原中每人的責任,必須有仔細分工,各盡爾職。 掌握「恢復點目標」(Recovery Point Objective) 和「恢復時間目標」(Recovery Time Objective),前者代表每項應用系統最多可承受多少數據流失而不會對業務構成嚴重影響,後者則代表從災難中復原過來所需的時間。 災難復原實際所需的時間有可能較預計的長,必須預留充裕空間,免失預算。 災難復原過後,緊記從應變中心的系統切返正常生產系統,延續業務運作。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備份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https://www.facebook.com/hki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