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乃慈善之都,一星期兩次的賣旗日,都會出現的義賣組織,以致香港其中一個最大的捐款者(賽馬會)都深受香港人歡迎。

但善款究竟是否用得其所,機構募捐過程到底是否合理,卻很少受到關注。筆者嘗試以賣獎券為例子,找出五項你可能未想過的趣事,嘗試拋磚引玉,希望引起更多的關注。

1) 「賣獎券一年一次,支持下丫!」:少年你太年輕!大型慈善活動的獎券一年一次、機構的獎券一年一次、友好團體的獎券一年一次……每年幾次才是真相!還未計算賣旗、賣物會、籌款晚會等等。

2) 「善款全數用於有需要人士身上」:筆者估計現在已經甚少賣券者會這樣說。可能因為這樣會違反商品說明條例(笑)。以大型慈善活動的獎券為例,獎券收入當中百份之十五會用作行政費。以每年有六百萬獎券收入為例,當中九十萬用於行政費,其餘撥還機構。至於機構如何運用該筆款項,作為買券的「善心人」,你是否又清楚呢?

3) 「在街頭募捐的都是義工。」:當然會有義工,但有些機構會要求員工必須抽時間到街頭募捐!聽起來沒甚麼不妥,但試想像受政府資助的機構要求員工必須到街頭募捐,是否善用公帑的表現?員工可能半日的人工為三百,甚至過千元,站在街頭一整天,賣券的收入可能還不足以抵銷他的工資支出呢!這不單剝削了服務使用者得到應有服務的權利,更是逼迫員工之舉!可憐的員工回到辦公室還要自行加班,完成因為額外工作而未能完成的文件工作。

4) 「買券又可以換到小禮物,何樂而不為?」:有些機構為吸引路人買券,以小禮物作招徠。路人見小禮物吸引,買券換心頭好!有時把機構多餘的物資不計成本地賣出。諷刺的是這些小禮物的費用很可能來自政府的資助……言則政府資助機構買小禮物,商家賺錢後,社福機構以獎券形式讓善心人以較低價錢購得心頭好。聽起來這倒有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意思(好似係)。

5) 「其他……」:其實賣券的怪事聽過不少,最常見的是社福機構的員工自掏腰包買下機構要求售出的券量。又例如有員工想出以比賽形式,讓義工在一定時限內賣最多的券,勝出的一組可以獲得由員工自掏腰包的豐富禮物等等。甚麼?你聽過更怪的?可以留言分享呀!

最後,筆者認為港人做善事的心當然值得鼓勵,但如果你想善款確實落到有需要的人手上,筆者會建議你先仔細了解機構的服務內容等,再以親身捐款或以月捐等形式長期支持該機構,可能會更直接。

 

作者:古雲(本文章由聚言時報授權提供)


 社福奇談 – 賣獎券(古雲)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