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屬於病理性的疾病問題,都適合透過中醫來調理,比如月經不順、白帶多、經前症候群、不孕症、安胎、產後調理、坐月子以及更年期不適等,都屬於中醫調理的範疇。

若說到中醫醫治婦女疾病的歷史,肯定要舉出宋朝的《婦人大全良方》,裡頭記載著如何醫治或調理婦女病。

中醫師說,其實中醫調理婦女病的歷史早從漢朝就開始,漢朝皇宮裡甚至專門設置女醫這個官職,主要的工作就是調理嬪妃們的身體,所以,只要了解這些歷史,就能知道中醫在治療婦女疾病已經有很長的一段經驗了。

至於哪些婦女疾病適合看中醫呢?假使不是病理性的疾病問題,都很適合以中醫來調理身體,比如月經不順、白帶多、經前症候群、不孕症、安胎、產後調理、坐月子以及更年期不適等等,都屬於中醫調理的範疇。

【第一名:月經失調】

月經失調可說是最常見的婦女病了。要知道自己的月經是否正常,可從是否有痛經、月經準不準、顏色、質地、有無血塊、量多量少來判斷,也就是用「期色質量」 4大標準來判斷;另外,假使月經來時若有頭暈、脹奶、腰痛的問題,也歸屬於月經失調的一部分。

中醫認為,月經失調不僅僅與內分泌系統有關,也與我們的肝、脾、腎等 3個經絡,以及衝任二脈有著很大的關係。因此,假使妳有月經失調的問題,也正說明著肝、脾、腎 3個經絡及衝任二脈出了問題,解決方案就會由這幾個臟腑著手。

每個人的狀況不同,調理方式當然也不一樣。假使病人是月經量的問題,比如量都少少的,顏色也偏暗,代表本身的體質比較虛弱,氣血也不夠,適合使用當歸黑糖湯來調理;假使月經的量不多,但卻一直來,同時也伴隨著脾氣暴躁的問題,則說明著病患體質燥熱,適合使用解清熱的芹菜來調理,但女性又不適合太涼的食物,所以,一般都會加點紅棗,中和食物的屬性。

另外,穴位的按摩在治療月經失調方面也很有幫助。三陰交是肝、脾、腎 3條經絡交錯的地方,藉著時常搓揉此處,不僅能夠幫助人體的氣血循環,最重要的是能夠保養女性的子宮及卵巢,幫助維持年輕並延緩衰老。


何處是三陰交?

三陰交穴在小腿內側,腳踝骨的最高點往上 3寸處(自己的手橫著放,約 4根手指橫著的寬度)。尤其在腎經當令之時(晚上 5點至 7點),用力按揉每條腿的三陰交穴各 15分鐘左右,保養效果最好。

【第二名:痛經】

痛經是女性月經來臨時的大敵,據統計,有高達50%以上的女性逢月經之時會出現悶痛,甚至是絞痛的困擾,這都說明著身體氣血循環出現了問題,而主要原因就與身體受「寒」有關。

針對因為身體寒凝所造成的經痛問題,應以能溫暖子宮、調血止痛的處方為主,比如吳茱萸、桂枝、當歸、芍藥、川芎、阿膠、人參等藥材調理,除此之外,也得配合日常生活預防:

要點1/月經來時避免劇烈運動:

尤其是避免性生活、需要倒立動作的運動,比如不建議做瑜伽,因為倒立或劇烈的運動,會使經血不易排出,造成逆流的問題。

要點2/不吃過鹹與刺激性食物:

特別是含咖啡因的茶或咖啡,建議在經期不要食用。

要點3/不吃生冷的食物:

舉凡生魚片、冷飲、瓜類、仙草、愛玉等寒性的食物,都會影響人體的血液循環,在經期前後一個星期要避免。

要點4/不要游泳或泡澡:

恐會增加陰道感染的機會,讓經痛問題更劇。

要點5/不穿過緊的褲子:

因為過緊的褲子會對小腹造成壓迫,影響血液循環,甚或加劇經痛及經期的不適。


經痛是否與體質有關?

許多人都認為經痛與體質有很大的關係,不過,不是每個人都是體質的問題。假使在初經來臨時,就伴隨著經痛的問題,就可歸類為體質所致,藉由中醫的調理大多可改善。但如果經痛是漸漸才出現,那就不是單純體質問題所致,可能得懷疑是否有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甚至是巧克力囊腫的可能,建議應中西醫合併治療才正確。

【第三名:不孕症】

當女性到了生育年齡,能不能順利懷孕便是人生大事。不孕症的發生與排卵功能、內分泌系統有關係,臨床經常發現,不孕症的女性可能的問題,包括卵子無法長大、品質不佳、輸卵管阻塞,或是年輕時曾做過人工流產,影響受精卵著床,假使萬不得已真的要拿掉孩子,則建議受孕 35~50天再做人工流產,對子宮的傷害會比較小。

另外,中醫講「子不能強求」,越是有生小孩的壓力,就越難以懷孕,所以,心理一定要調適好。至於治療的方式,同樣要由肝、脾、腎 3大臟腑同時調理,從養肝來調理情緒與氣血,同時理脾,讓身體容易吸收營養,再加上透過補腎來調理生殖系統,三管齊下才是關鍵。

搭配生理週期吃中藥】

若談到用藥,隨著女性排卵的期間,會有不同的藥方調理,這與基礎體溫及排卵期有關。比如月經週期的 1~5天,主要是以排出經血的藥物為主,黑糖就是不錯的選擇,可讓經血順利排出子宮; 6~10天是卵泡發育期,所以,藥方子會強調以補腎的山藥為主;到了11~16天,就開始排卵了,則要服用促進排卵的藥方,比如當歸、菟絲子等;而到了 17~24天,基礎體溫升高,是體內黃體素最高的時候,就適合八味地黃等藥方。

【第四名:產後調理】

當女性生產過後,因為體力、精神、氣血消耗過大,對身體是很大的負擔,所以,需要透過產後調理,也就是俗稱的「坐月子」來補足消耗的元氣。產後的補品種類不少,但絕大多數都是用來調整子宮收縮以及促進乳汁分泌的方子,比如生化湯、四物湯、十全大補湯等都很常見。

不過,因為大部分的產婦在生產之後,醫院都會打子宮收縮劑,所以,促進子宮收縮的生化湯一般吃個 5~7帖就夠了,假使吃太多,恐會讓惡露變多,引起失血、貧血等問題。

產後吃麻油雞促乳汁分泌

若想要促進產後乳汁的分泌,建議可以吃點麻油雞。根據一項研究指出,區內產婦母乳營養成分與含量,遠高於美國、加拿大與澳洲,研究進一步說明,區內產婦的乳汁含有相當豐富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人體需要的必需脂肪酸,如亞麻油酸、花生油酸、二十二碳烯酸,更是幾近於完美的比例,而其中的秘密在於區內婦女坐月子時,多半會以麻油雞酒進補的結果。不過,麻油雞屬於比較燥熱的食物,加上麻油雞在料理過程中會加酒,假使身上傷口尚未復原,或者本身有高血壓的話,酒精與麻油的量應該要酌量。

【第五名:更年期不適】

本地女性的更年期平均落在 45~52歲,由於卵巢開始慢慢老化,女性荷爾蒙分泌發生改變,大約高達 85%的婦女都會出現更年期症狀,像是熱潮紅、盜汗、失眠、緊張憂慮等現象,有的婦女更年期症候群的症狀,甚至嚴重到必須就醫治療。

西方醫學在治療更年期症候群除了補充荷爾蒙外,就是建議飲食、運動與調整生活作息,但女性荷爾蒙的補充仍然有副作用,甚至還有引發癌症的風險,所以,絕大多數的西醫都會建議婦女應回歸到生活作息與飲食的調整,也就是說,西方醫學到目前為止,似乎還沒有出現具體治療更年期的有效方式。

而中醫在治療婦女更年期就有經驗多了。女性接近更年期時,體內的津液會慢慢流失,漸漸造成腎水的不足,於是月經週期開始混亂、量少;而肝也慢慢出現虛火,所以,容易造成潮紅、盜汗、失眠的症狀,因此,治療原則應以滋腎平肝的角度著手。

若要滋腎,白木耳或山藥就是適合的藥方,這些食材因為有黏性,除了能夠滋陰補腎,還有去除肌膚斑點的功效,作法相當簡單,只要將白木耳泡軟,山藥削皮切塊,加點蓮子提味,先用大火煮開,再轉小火續煮 20分鐘,依個人口味添加少量冰糖,即可使用。平肝的藥材就屬金針與百合莫屬,金針又名「忘憂草」,針對因鬱悶、肝火而憂愁的人特別有療效;而百合也具有安神的作用,兩者搭配一起熬排骨湯,就是一道特別適合更年期婦女的藥膳湯品。

補充大豆預防骨鬆

平時多補充大豆也有助益,因為大豆富含大豆異黃酮,是一種植物性的雌激素,不僅有助補充更年期婦女體內的雌激素,甚至也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的發生。

圖文提供/常春月刊


 根治5大婦女疾病! 女中醫傳授調理訣竅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