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10月10日 ,內地交通運輸部對外公布了《關於深化改革進一步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簡稱「指導意見」) 和《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簡稱「暫行辦法」)。
2015年年中,交通部曾舉行閉門會議,討論出租汽車改革內容,並攜手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公安部、央行等多部門,制訂過一份《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的草稿。「專車」政策可謂呼之欲出,而背後的博弈卻從未停止。
本文摘編自新浪科技、《財經》雜誌、《經濟觀察報》、《第一財經日報》和《南方都市報》。
專家說法不一:監管墨守成規、變相「抓權」,還是為了公眾安全?
對於內地交通運輸部發布的《指導意見》、《暫行辦法》,專家們的觀點不一,有的認為新規與市場需求不符,對網絡約租車的發展不利。
中國信息經濟學會信息社會研究所所長王俊秀認為,目前出台的網絡支付和網絡約車等一系列管理辦法,其實質在於「傳統的封閉垂直型社會體制」與「開放網絡型社會體制」的衝突。公權力應該改變監管模式,順應時代潮流,進行制度創新,學會和平台企業共同治理,不能墨守成規。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將網絡約租車的平台、車輛和司機三個資質都設立成行政許可模式,這不僅不是促進『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反倒是起到了極大的阻礙作用,已經超出了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制正常範疇,是典型的行政干擾市場的情形。同時,這也與國家行政體制改革中強調的簡政放權大相徑庭,這不是在放權,而是在變相『抓權』。」
中國道路運輸協會副會長、秘書長王麗梅表示,規範車輛和駕駛員的資格,都是為公眾安全考慮,「意見稿要求網絡預約車車輛只能接入一個平台,有人認為這樣做是保護專車平台利益,這是誤讀,主要還是為了公眾安全」。
政府部門態度不一:上海交通委和交通運輸部政策「矛盾」,私家車到底算不算專車?
今年8月,交通運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5部門對4家專車平台企業開展聯合約談,提出整改要求,限期進行整改。
8日,上海市交通委正式向滴滴快的專車平台頒髮網絡約租車平台經營資格許可。上海市政府將專車車輛和司機的審核責任交給了專車企業,政府只負責制定車輛和司機的的准入標準,並由滴滴出行給符合條件的車輛和司機頒發相應資質。兩天剛過,交通部公布的《關於深化改革進一步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規定:「提供網絡預約出租汽車服務的車輛……使用性質應登記為出租客運,並取得服務所在地管理部門核發的營運許可證件。」核發證件的主體,由上海新規中提到的專車平台, 變為全國性專車新規中的當地管理部門。
針對外界關注的私家車能否作為專車運營的問題,上海市交通委主任孫建平表示,只要平台、車輛、司機資質都符合相應條件,無論是不是私家車,都允許其納入專車範圍。「按照現有法規,私家車是不能作為運營車輛的,但如果一輛私家車具備了所有我們要求的條件,也可以運營。」
對於前後的政策不一致,國內某個專車平台高管向《經濟觀察報》的記者給出了兩種可能性,其中一種是交通部想通過輿論倒逼上海之外其他城市的的士行業改革。上海給專車頒布全國首張「牌照」之後,其他城市壓力很大——這些城市或者尚未向專車平台開放,或者傳統出租汽車行業對專車行業有較大抵觸,而它們握有「專車牌照」 的實施細則制定權——這種壓力又傳導到交通部,交通部只能通過一份「看似保守」的徵求意見稿,引發輿論和行業反彈,再以此為由,反饋給各城市政府及其交管 部門,再由後者給的士行業一個交代。「交通部正式抱着被罵的心態,想把各方的利益平衡了。」
相比較專家的言論,政府相關部門官員的表態則較為謹慎,但是顯然也有不同的態度。
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綜合交通規劃院院長張國華表示,從《暫行辦法》的徵求意見稿來看其從根本上還是試圖以傳統的士的監管模式來監管新興的互聯網約租車,「有關部門的這一想法,實在有待商榷」。他表示,目前的《暫行辦法》的徵求意見稿,仍有較大的改進空間,「政府現在需要做的,是利用技術進步帶來的便利,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
媒體分析不一:眾說紛紜,專車監管前路到底如何?
財經網文章《傅蔚岡:交通部專車新規扼殺了又一個「淘寶」》對交通部的文件提出質疑,連淘寶都搬出來了:
如果還是把傳統零售市場的監管規則套用到網上,那麼就會出現一個非常滑稽的現象,即淘寶網可能要在中國任何一個縣級城市都要登記註冊。其中的巨額成本,可能是馬雲等創業者無法承擔的。
界面的文章則認為:「交通部徵求意見稿計劃將專車納入出租汽車管理範疇,私家車被禁止接入,會導致私家車主的大量退出,這對C2C模式發展專車業務的滴滴、Uber來說不是個好消息。」《南方都市報》的文章《評論:專車的士化背離共享經濟精神》則指出:「將兼職司機與私家車排擠在外,」是「將專車共享經濟的汁液擠掉,捏成數量少、價格高的「的士化」產品形狀。」
「在共享經濟面前,中國和發達國家幾乎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而且由於原生的士行業的發展不完全而有了積極擁抱新變革的客戶基礎,在如何監管專車這一世界性新難題面前有了一種奇特的后發優勢,卻在拿着一手好牌的情況下自動棄權了,不得不說有點遺憾。」
內地監管部門內部的爭議,可能比滴滴、Uber之間的競爭還要激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