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中國電影產業的人都知道,國內的每張電影票,票款的5%都要進入「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單單一部《捉妖記》,歸集的「專資」就高達1.22億元。隨着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擴容至約400億的規模,這筆資金一年就將有大約20億。

但一年20億的資金,花在哪裡,怎麼分配,鮮有媒體提及。

引發我們關注的原因,是今年10月1日即將正式實施的《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徵收使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這部「專資新政」,將文藝片納入了重點支持的範圍,這在電影業界引來好評,然而,如何界定「文藝片」,具體的補貼標準能有多少,種種政策細則的不明確,也為新政的施行增添了迷霧。

對此,國家電影專資辦方面對娛樂資本論表示,新的辦法裡規定了補貼的方向,但是怎麼資助,未來還會出具體的實施細則。10月1日開始施行的是原則性的大綱性的管理辦法,但是涉及到裡面的每一個條款,可能都要有配套的實施細則。

5%的電影專項資金怎麼花?

從1991年開始,每一位電影觀眾都在為電影發展專項資金「自掏腰包」,1996年起,電影專資的比例固定為票房的5%,這一比例20年來一直沒有變過。因此,也有業內人士戲稱:「流水的票房,鐵打的5%」。

這5%,能不能降低,或者乾脆取消?

馮小剛也曾經提出過這樣的觀點。根據2006年國家出台的電影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有機會申請專項資金「補助」的,幾乎都是影院,這才引發了馮小剛等電影人的不滿。

2011年,馮小剛提議取消5%的電影專項資金,理由是:「製片方經濟上困難,上繳后,返還資助全部給影院,這樣下去對拍攝影響很大」。

馮導的聲音很快引發政府關注。2013年,國家電影專項資金管委會出台了四項新的補貼措施,簡稱為「新四條」,其中1條面向製片方,3條面向影院。

根據「新四條」,電影製作方也可以向省級專資辦提出專項資金補貼申請:3D、巨幕等高新技術格式影片票房在5000萬(含)至1億,獎勵扶持資金為100萬元;票房在5億(含)以上獎勵1000萬元等。根據當時的報道,3D電影《畫皮2》就曾領到1000萬元的補貼。

「新四條」更多的規定,還是在鼓勵影院放映國產片:影院全年放映的國產片票房佔總票房收入50%(含)以上,返還全部國產片票房上繳的電影專項資金;全年國產片票房份額在45%(含)到50%之間,返還80%上繳資金。

在一些官方人士看來,如果把5%的專項資金取消,受益最大的將成為外國影片。因為電影專資的一半都是由外國電影貢獻,而專資發放卻都是偏向國產片。看起來,這似乎又是「對抗荷里活」的一個隱秘招數。

目前,電影專項資金的補貼範圍已涵蓋電影製作和電影放映的多個領域。比如,獎勵優秀國產影片製作、發行和放映以及資助少數民族電影譯制;而在影院端,除了新建影院的「先征後返」政策以外,電腦售票系統、影院設備更新改造也屬於電影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範疇。

 

有心扶持文藝片,但多文藝才算「文藝片」?

2015年,電影專資的管理辦法重新修訂,並將於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對比「新舊辦法」,我們發現了3大變化:

1、國家專資辦與省級專資辦對資金可支配比例由6:4變為4:6;

2、將文藝片納入重點支持範圍;

3、取消對影院徵集範圍地域限制(此前縣級以下影院無須徵集)。

星美院線副總裁燕羽對娛樂資本論表示,中央與地方支配比例的變化,將對二三線城市電影產業發展帶來更大便利:「目前專項資金對新建影院方面主要是3年先征後返,而地方資金支配比例提高後,可以給現有的新建影院更高補貼金額,或者鼓勵新建更多影院。」

將文藝片納入重點支持範圍,這一變化引發的討論成為此次「新政」的焦點。

在市場化大潮下,近年來,文藝片成本難回收,影片排片低幾乎成為鐵律。包括賈樟柯、王小帥等在內的國產文藝片導演,雖然在海外電影節屢獲重要獎項,但回到國內卻紛紛淪為「票房毒藥」。一個典型案例是,今年王小帥的《闖入者》在五一檔遭遇1%排片,最終票房不到1000萬。

在此背景下,來自文藝片導演,藝術院線等要求政府加大對國產文藝片的扶持的呼聲也一直沒有停止。憑借《卧虎藏龍》拿下奧斯卡最佳攝影獎的鮑德熹在今年7月份曾經說,現在什麼人都能拍娛樂電影,卻沒有人再拍文藝片,不得不說,這又是個危險的時代。

10月1日即將施行的辦法中,已將文化特色、藝術創新影片發行和放映納入重點扶持範圍。但一個必須確定的前提是,需要政府補貼的文藝片,概念應該如何釐清?比方說愛情、喜劇、劇情、紀錄片,有很多都有文藝的性質,只是孰多孰少的問題。

國家電影資金辦向娛樂資本論表示,目前對於什麼是「藝術創新影片」還在多方徵求意見當中,沒有最終確定。「雖然到10月1日執行,但是到真正實施補貼可能還有一段時間,因為具體的細則還沒有出來。」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所長丁亞平表示,對於文藝片的定義並沒有統一的界定,一些電影資料上也給出過定義,但這隻是學者們的看法,並沒有達成社會共識。

專資辦回應「三大爭議」:標準不明確、公開程度不夠、效率不夠高

「取之於電影,用之於電影」,這是電影專項資金設置的初衷。然而在小娛與業內人士的接觸當中,還是有一些電影圈人士對專資使用的種種細節提出了建議。

瀏覽「專資新政」,不少補貼政策看起來更多是一個原則性的規定。例如,第十六條指出,電影專項資金使用範圍包括:

(一)資助影院建設和設備更新改造。

(二)資助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

(三)資助重點製片基地建設發展。

(四)獎勵優秀國產影片製作、發行和放映。

(五)資助文化特色、藝術創新影片發行和放映。

(六)全國電影票務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和維護。

(七)經財政部或省級財政部門批准用於電影事業發展的其他支出。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表示:「確立和公開補貼標準才是電影專項資金使用辦法應該解決的最核心問題,但是10月1日即將施行的《辦法》迴避了這一點。」

對此,國家電影專項資金辦方面表示,新的辦法裡規定了補貼的方向,但是怎麼資助,未來還會出具體的實施細則。10月1日開始施行的是原則性的大綱性的管理辦法,但是涉及到裡面的每一個條款,可能都要有配套的實施細則,例如對縣級影院的補貼,大綱裡只是提出對縣級影院補貼,但是怎麼補貼,肯定還要有具體的細則來支撐。

對於補貼的公開透明度,有業內人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只是想在申請的時候知道自己的補貼屬於哪個級別?能夠申請到多少錢?這些明白就好了。每條院線都有自己的UK(一種登錄授權),但只能查自己院線旗下的補貼額度,很難從公開渠道查到其他院線補貼了多少金額。」

對於這樣的說法,專資辦方面回應稱,對於各個院線來說,補貼額度也屬於商業秘密的一部分,完全公開未必合適。電影專資辦嚴格執行廣電總局、財政部頒發的有關規定,相關文件全部對社會公開。符合補貼條件的單位,按規定可以申請,並按有關程序、標準得到補貼。

還有影院經理希望補貼的申請能有更高的效率。該人士稱,電影發展專項資金從影院到中央財政賬戶,整個流程走下來僅需要20幾天時間。但與上繳的時間相比,電影專項資金下發的時間會相對較長,從提出申請,到拿到專項資金補貼款項,一般需要2個月以上,個別時候甚至長達半年時間,而且,申請電影專項資金的手續繁瑣,很多地方其實可以簡化。

對於這樣的建議,專資辦回應稱,專資上繳的確只需要20天的時間,而「先征後返」的補貼工作可能時間相對較長,正是為了減少在途資金的周轉時間路途的時間,我們把資金使用比例調整為調整為4:6,在途資金的路途周轉,也就是說40%上繳國庫,60%直接留在省里,這樣就減少了資金在途周轉時間。

 

娛樂資本論是國內唯一一個由財經記者和文娛記者共同運營的微信公號。專注於娛樂和財經界的跨界思維碰撞。


 一年20億「電影專資」怎麼花?傻傻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