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經CFP漢華易美授權,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泛亞兌付危機發酵:註冊會員22萬人,融資超過430億元。

最近泛亞這事兒鬧得夠大,20多萬人430億元啊!很早就有讀者問我這家的產品是否靠譜,當時簡單看了,直觀就覺得不靠譜。正好借著出事,談談我對理財產品挑選的一些偏好,或許可以幫你避免成為類似事件的受害者。

 

一、不要相信天下掉餡餅

其實泛亞「日金寶」這個東西,當時我就看了個大體收益數據就勸讀者敬而遠之。

像餘額寶一樣的流動性,將近14%的年化收益,這是當時泛亞「日金寶」宣傳的—問題在於,天下怎麼會有這等好事!

是的,一款看着靠譜且鎖定一年的P2P,有時候也不過這個水平,你在能夠實現隨時贖回的流動性下,還有這樣的高收益,天底下有什麼法子能實現如此美妙的事情?!

當然,去年各家寶寶推廣時,有時候貼息也會有10%甚至更好的年化收益,但一般會限定規模和時間,你能薅羊毛多賺的收益也就是100多元—這其實就是網站花錢買你這個用戶而已。

你幾千幾千的有便宜賺,你覺得你是英國的王儲還是首富的二代,別人為什麼要給你這等好處?天上哪有餡餅隨便砸你頭上。

 

二、不要相信合影

在泛亞的網站上,有很多領導視察等照片。老實說,一般看到在官網或者營業場所掛此類照片的,我都會留心一下。

在這波P2P狂潮之前,大概2007年前後全國流行過買林地的投資。當時好多林業公司也如眼下P2P雨後春筍一般興起,我去過幾家,往往都掛着省部級甚至國家級領導人來視察的照片。當然,如今很多人都不知道林業投資,顯然這東西不是太靠譜,當時也出現過很多問題。

其實,領導視察有時候真不是什麼背書,很多可能只是地方邀請,到此一游。至於說某些高級專家的講座,那也是商業活動,更算不上背書。更何況,一家企業要靠這個來證明自己可靠,嘿嘿。

 

三、跨領域政府部門也不能信

這次泛亞出事兒,泛亞「國家統計局大數據合作平台企業」這個身份也被拿出來說了。而且這個身份的匾牌,迄今在泛亞的官網也能找到。

問題是,這真不能說明什麼。

對國家統計局,它就是一收集數據的機構。泛亞作為交易所,有大量稀有金屬的數據,那麼合作也不奇怪,但這絕不構成說泛亞的金融產品就靠譜了。

金融產品,還得找金融領域的監管者才靠譜。無論是銀監會、證監會還是保監會,有他們批准發行的產品,相對就靠譜點,監管部門的把關至少不是那麼好糊弄的。P2P之所以良莠不齊,就在於一直沒監管,如今劃到了銀監會,但也還沒審批之類的規定。

 

四、風險提示別忽視

泛亞日金寶這東西,其實官網還是蠻誠實的。他們有一篇叫《投資風險解析》的文章,提到了這個產品的幾個風險,其中一個就是資金離場風險,原文如下:

當我們需要兌現資金的時候,必須要進行「資金受托了結」操作。跟資金進場時一樣,這裡存在一個配對率的問題。目前的資金受托配對率大概在10%到20%左右,也就是說等待入場的資金是想要離場的資金的5到10倍,因此了結操作可以確保一次性完成。當然這個配對率是浮動的,如果某一天出現配對率倒掛的情況(想要離場的資金多過等待入場的資金),那我們就不能保證資金一次性離場了。根據過去兩年的情況,投資者普遍反映配對率過低,而且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加入到受托業務中,可以預見出現配對率倒掛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如果真的出現了這種情況,對於我們的本金來說也不存在任何影響,只是資金兌現的過程會變長而已。

看到沒,日金寶公開說明就提到了資金兌現過程會變長,雖然其樂觀的認為配對率倒掛的概率是非常小的,但你經歷過最近A股的流動性危機就知道,這個資金流入流出,是瞬息萬變的,所以你就該預期到可能無法兌現的風險。

 

五、銀行銷售渠道不能輕信

這次泛亞日金寶出事,有媒體爆出某國有大行也牽涉到售賣。

所以,這裡我要提醒各位一下:國有銀行總體是靠譜的,但不等於下面的銷售人員理財經理是靠譜的。

首先,這些銷售人員為了完成指標,很有可能給你推薦一些不合適的產品,比如前幾年把銀行保險說成存款,坑了許多老人,以至於監管部門禁止銀行向年紀大的老人兜售保險產品。這些保險還真是銀行代銷尚且如此,更不要說更可怕的「飛單」了。

飛單這東西,也就是銷售人員偷偷誘導你去買壓根不是銀行代銷的產品,這樣一旦出事就變成銷售人員的個人行為,銀行至多就是監管不嚴的責任了。

所以,哪怕是銀行業務員給你推銷產品,也不可輕信。如果看到一些離奇的產品,最好上網查詢以及撥打銀行官方熱線電話查證。

 

六、狡兔三窟不能忘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狡兔三窟,這是至理名言啊—用高大上的話,就是要搞資產組合,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這個道理,適合股票,也適合一切理財產品。

無論是監管還是非監管產品,你全部身家壓在上面,那都是「博」,尤其是非標非監管來路不好說的產品。看新聞報道,有些泛亞投資者很可憐,幾乎所有的錢都放在裡面。

作為一個悲觀主義者,這絕對不是我的風格,雖然我選擇的理財品台都已經是巨頭級的了,但我依然喜歡資金分散在這幾家,每家都不是重倉,如此才能進一步分散局部個體的風險。


 6招避免成為「泛亞式」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