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在上篇《躺著賺錢、雁過拔毛——卡組織的前世與今生》中作者提到「除非支付領域出現革命性的技術創新,新進入者要挑戰他們的領導地位幾乎不可能」,那麼,協力廠商支付的出現是不是可以讓卡組織戰慄一下呢?我國目前信用卡的發卡方只能是銀行,而VisaMsatercard等組織則可以發卡。在中國,已出現支付寶這類龐然大物挺進收單,甚至與銀行建立直連,動搖到了銀聯的根基。那麼,這樣的局面會在美國重演麼

互聯網電商在美國出現二十年後,商家在支付問題上仍然面對高居不下的費用。傳統的信用卡如維薩(Visa),萬事達 (Master),運通 (American express) 要徵收商家相當於交易金額 1.75 - 3%不等的費用

市場上其他協力廠商支付公司,比如 paypal, stripe 對於商家收取的費用都是2.9%加上30美分左右。移動支付公司Square, 對於網上輸入的信用卡交易(不是現場刷卡), 費率則高達3.5%

這和中國的支付寶的 1%和微信支付的 0.6%的支付費用相比,完全是天壤之別

為什麼美國的互聯網金融成本如此之高

維薩和萬事達兩家公司佔據全球信用卡購物交易額的百分之八十多

在目前一個典型的信用卡交易中,100美元的消費,商家只得到大約98美元。被拿走的兩塊錢,一點七五美元給了發放信用卡的銀行,18美分給了維薩或萬事達,剩下的7 美分給了幫助商家管理信用卡收費的公司

1.75美元的費用,通常叫跨行交換費 (interchange fee) 。九十年代後,美國許多銀行為了吸引客戶,刺激消費,推出了各種各樣的信用卡消費返利計劃。這類計劃通常會以現金形式返還消費額的百分之一給客戶。1.75%的交換費,扣掉1%的返利,銀行實際的收入相當於交易額的0.75%.

2010年美國有學者研究表明,這類消費返利計劃,等價于把財富從現金買家轉移給使用信用卡的買家。平均來說,一個使用現金支付的家庭,,每年給使用信用卡支付的家庭, 事實上補貼149美元,而後者每年從現金付款家庭得到的實質上的補貼高達 1133 美元

由於通常信用卡的使用頻率和收入正相關,收入越高,信用卡消費越高,獲得的返利就越多. 有學者計算,年收入低於兩萬美元的低收入家庭,每年往這個系統裡付出21 美元;而年收入高於十五萬美元的家庭,每年從信用卡系統裡獲得750美元的利益

曾有哲人怒斥信用卡返利的做法是脫褲子放屁,直接少收商家交換費就好了

實際情況要複雜一些。沒有外力強迫下,降低交換費對銀行並沒有太多好處。但是玩玩信用卡返利這種花活,可以更好地控制更挑剔的那部分客戶. 而對個人財務管理不上心的客戶,他們由於種種原因放棄索取1%的返利,這些就成為銀行的利潤了

普通消費者在這場博弈中,如要勝出,就要多用信用卡少用現金, 多追逐返利高的信用卡。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正是這樣的消費方式,加強了現有的維薩和萬事達兩家的壟斷格局

美國的交易費用難以降

Paypal為代表的協力廠商支付公司,由於相當一部分買家的資金來自於信用卡,完全無法繞開信用卡公司的交換費。要從商家那裡賺錢,就必須在這個交換費上再加一筆, 那麼收取2.9% 的交易費用,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歐洲,信用卡的跨行交易費通過立法形式在2015年降到了0.3%。在澳大利亞,交易費率則是2003年就降到了0.5%。美國則一直保持在1.75%以上的高位,這是為什麼?

如果歐洲的銀行可以在0.3%的信用卡交換費的情況下盈利,美國的銀行為什麼不可以

有一種解釋是,美國以外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金融業往往為少數幾家大銀行控制,消費者的利益訴求反而容易得到更迅速的反饋和解決

而在美國,1994年以前,銀行是不允許跨州經營業務的,全國各個州有上千家銀行。這樣一個歷史遺留下來的高度分散的區域性系統,導致小銀行運營成本相對較高,對於任何要削減其收入的立法反應極為強烈。當商家想通過法律手段改變現狀時,遇到的來自幾千家不同銀行的共同阻力十分強大

2005年,美國多個商家和貿易協會聯合發起對維薩,萬事達和其他信用卡公司的集體訴訟,要求降低交換費。經過數年曠日持久的官司,2013年底部分原告和信用卡公司達成協議,獲得接近六十億美元的賠償,但是要永久放棄未來對信用卡公司交換費訴訟的權力

部分原告對這個協議極為不滿,因為協議並沒有對交換費有任何實質性的降低,賠償金額只不過是維薩和萬事達不到一年的利潤而已,但他們以後就不用擔心在這個問題上繼續被糾纏了

包括穀歌,沃爾瑪,梅西等一些大商家和部分貿易協會拒絕參與賠償協議,要繼續依靠法律手段降低信用卡公司的交換費用。但是根據上次耗時八年的訴訟經驗來看,這方面的努力勢必是曠日持久,短期期望值不可過高

在美國信用卡的交換費有實質性下降之前,所有像paypal 一樣的全球性的互聯網支付技術,由於無法繞開信用卡,收取商家的費用將繼續保持在較高的水準。 apple pay, google wallet, stripe  等各類新技術產品將仍然只是隔靴搔癢,不可能在降低互聯網金融成本方面有實質性的作用

本文作者王川,投資人,公眾號investguru,原題《劫貧濟富的信用卡讓美國的互聯網金融裹足不前》,虎嗅有刪編。


 美國互聯網金融欲逆襲?——卡組織的前世與今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