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上一篇文章《本土派沒有不分裂的本錢》,用了頗多篇幅講述泛民主派在2010年後的「演化」過程。為什麼?這些年來,公民黨的梁家傑重覆又重覆的說「民主派沒有分裂的本錢」,而事實上泛民主派從來沒有分裂,分裂的就只是「教主」黃毓民鼓動起來的激進派;而每一次激進派分裂,泛民主派便成功地把黃毓民排斥在外,再把泛民舊將重新收編。
黃毓民在2006年底組成社會民主連線,提出「民主派沒有不分裂的本錢」的說法,創黨立法會議員有「長毛」梁國雄和「大舊」陳偉業。2010年初,公民黨同意參加由社民連發起的「五區公投」運動,一同爭取「盡快落實雙普選」;民主黨不參加五區公投,更在幾個月後走入中聯辦進行密室談判,泛民主派出現「疑似分裂」局面。評論員練乙錚樂觀地認為兩條抗爭路線可以合作,彼此不宜道德批判,從而形成「雙翼齊飛」的局面,拉闊政治光譜,「直逼建制反動派腹地」。這個泛民主派「兩條路線」的合作願景如今真的實現了,不過要在激進派的兩次政治鬥爭,黃毓民離開了自己創辦的兩個政治團體之後,才真的發生。
激進派發生過的兩次分裂,第一次在2011年初,社民連出現分裂。分裂的遠因,是社民連內黃毓民的一系,與長毛梁國雄的一系,互不咬弦已久。2010年初陶君行接任社民連主席,在「五區公投」舉行之前,仍然能保持社民連團結的形象;可是五區公投只得五十萬選民投票,比預期的數目相差甚遠,而民主黨在立法會投票支持政改方案,令公投運動失敗告終。對於下一步政治路線,社民連黨內出現了兩種聲音。以黃毓民為首的一派,認為必須「追擊民主黨」,在2011年底的區議會選舉要民主黨「票債票償」;以梁國雄為首的一派,反對追擊行動,認為建制派才是最大的敵人,在區議會選舉追擊民主黨,只會令建制派漁人得利。主席陶民行及其內閣,反對追擊行動。當時社民連的內閣成員,包括副主席吳文遠、曾經做過幾年政府AO(政務主任)的秘書長季詩傑、和輔仁媒體創辦人副秘書長容樂其。如今已經「銷聲匿跡」的「維園阿哥」任亮憲,發起「倒閣行動」,企圖為「追擊派」奪回黨內的主導權。可是,2010年11月舉行的社民連會員大會,投票結果大約以六四之比,對現任內閣給予信任支持。兩個月後,社民連三個立法會議員中的兩個,黃毓民與陳偉業宣佈退黨,另組政團「人民力量」。梁國雄從此便正式「歸隊」,做回泛民主派的「壞孩子」。
激進派的第二次分裂,在2013年中,人民力量出現分裂。分裂的遠因,是2012年9月立法會選舉,以「人民力量」和「熱血公民」名義出選九龍東的黃洋達,落選後聲稱自己根本不支持人民力量;而人民力量的「精神領袖」蕭若元,分析人民力量未能在立法會選舉中取得每區一席的原因時,指出人民力量犯了「政治錯誤」,選舉宣傳對民主黨的攻擊太猛烈,令民主黨全力反撲抹黑;陳偉業贊同此論點,聲言自己新界西的選區,臨近選舉前已經沒有派發「民主黨賣港實錄」的小册子。幾個月後,2013年初,戴耀廷提出「佔領中環」的構想,蕭若元一派覺得必須全力配合支持,黃毓民一派覺得「佔中」只會不停宣傳,但不會真的付諸實行;同年3月,兩派更對於人民力量是否應該加入泛民主派的「真普選聯盟」,意見出現嚴重分歧。兩個月後,黃毓民宣佈退出人民力量。分裂後,泛民主派獲得他們「舊將」陳偉業重新加盟,更「買一送一」,多了一名人民力量立法會議員陳志全。
兩次的激進派分裂,兩次都和「會否和泛民主派合作」有關、兩次的主角都是「教主」黃毓民、兩次都是他以退黨作為事件的終結,而兩次都是「主和」的一方重投泛民主派的「懷抱」。第一次分裂後所創立的人民力量,專業形象不如公民黨、左翼草根形象不如社民連,基本上除了「追擊民主黨」,便沒有什麼突出的定位;第二次分裂,當時香港的「本土意識」已經初成氣候,所以黃毓民的「普羅政治學苑」,在2013年的七一遊行,以「本土、民主、反共」作為政治定位及宣傳口號。
激進派分裂都是近五年來發生的事,不是「咸豐年」所發生。如今本土派支持者對於所有提出「可以和XXX合作」的說法,戒慎恐懼,事出有因。黃毓民兩三次有意裁培的「接班人」都和他反目成仇,自己一手建立的兩個政團都以退黨告終,所以就算如今大多數本土派支持者對他沒有反感,前車可鑑,言多必失,他對本土派的「內鬥」,還是以「球證」的身份,不要公開發表意見為上策。
《本土派沒有不分裂的本錢》:http://polymerhk.com/articles/2015/09/15/21321/ 練乙錚文章:http://hktext.blogspot.hk/2010/08/blog-post_6466.html
作者:何人可(本文章由聚言時報授權提供)
香港激進派分裂簡史(何人可)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