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通社媒體監測服務CMM平臺,近日進行了一次針對企業在公眾媒體上傳播內容的綜合調查。先期完成的部分調查結果顯示,在企業主動或被動的信息傳播中,微博聲量占比下降的趨勢已經確立,而微信仍未迅速崛起

此次調查,美通社選取了客戶中持續一年以上使用CMM監測服務的企業及機構,並對他們2015年上半年的媒體監測數據,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調研和分析。這些數據主要是各企業針對自身公司、產品以及競爭對手的各類報道和社媒提及,總量超過2000萬條,涵蓋了網絡、微博、微信、平媒電子版在內的全網逾20萬家媒體。在企業類型和行業方面,涵蓋了來自製造業、IT科技、教育機構、醫療製藥、航空運輸、環保化工、文化創意等將近30個行業領域的B2BB2C本土企業、跨國公司以及NGONPO組織

微博聲量穩定,占比持續下降

針對企業傳播的三大主要管道——新聞網站、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美通社CMM平臺進行了2015年上半年的月度聲量趨勢分析。從下面的第一個圖表可以看出,在絕對數量上,企業相關內容在微博上的聲量總量還是維持在一個相對高位。但從占比來看(圖二),近半年以來,微博的下降趨勢較為顯著,以月均3%以上的速度持續下降。受眾逐漸淡出微博,或者說在微博上提及企業名、產品名的量越來越少的趨勢已較為確立,微博內容與企業的關注點之間關聯性逐漸減弱。與此同時,將微博作為主要內容營銷管道的企業已經越來越少。

圖一:2015年上半年企業內容三大傳播渠道的聲量對比

圖二:2015上半年微博微信聲量的比例及趨

微信尚未發

另一方面,各方寄予厚望的微信卻始終不溫不火,占比徘徊在5%上下(如圖二所示),聲量沒有明顯突破。而在聲量上,微信對企業內容的提及,與其巨大的用戶基數和流量並不相稱。一部分的原因是由於公眾號每天能發布的內容數量有限,難以大量傳播企業資訊;另一方面,微信的內容傳播更多是在封閉性的朋友圈中進行,缺乏有效的統計和跟蹤手段,導致企業難以據此做出更為全面的評估和比較

因此,除了期待微信平臺能夠開放更多數據給企業外,企業在微信內容營銷方法上也亟待改進

對上述現象,美通社媒體拓展總監劉曉林表示

微博微信作為新媒體的代表,對企業內容的主動或被動傳播的影響力和決定性作用越來越不明確,這對企業及運營商都不是好消息

一方面是微博上企業內容營銷較以前平庸化,難以維持大量受眾

另一方面則是微信運營的相對封閉性,使企業內容營銷難以施展拳腳

因此,微博微信的流量變現也愈發困難

對於此次調查,美通社業務發展總監李晶表示:

「不同於其它調查相對集中在汽車、化妝品等個別行業,或只針對個別媒體管道,美通社此次媒體監測的調查覆蓋媒體管道更為廣泛,涉及各產業鏈中上游企業也更多,可以說是全國範圍內第一次針對企業內容傳播狀況的大範圍摸底工作。這些調研結果對企業更全面地掌握媒體動向、制定傳播策略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微博漸行漸遠,微信尚未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