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總局禁播名單與收視率關係對照圖時會發現,被當作雷劇禁播的,多數都是收視率高的劇目。抗戰劇類型畸形發達,以至於為求出位,不得不越發「雷」、「虐」、「神」、「瘋」,與當下國產劇尷尬的地位、各行各業都博「注意力」而缺失專業度無不相關。本文轉自:網易娛樂,作者:梅子笑、孟甦。虎嗅略有編輯

進入9月的抗戰季,電視熒屏上鋪天蓋地的抗戰劇內容;而由於抗戰劇「反雷」聲音漸緊,大量舊劇重複播放,一部十年前的《亮劍》重播時收視依舊高居不下。一方面批判抗戰劇熒屏泛濫,一方面觀眾趨之若鶩;一方面專家媒體對抗戰雷劇喊打喊殺,一方面觀眾卻念念不忘

實際上,抗戰劇越來越神、越來越雷,恰好是多方合力的結果

抗戰劇為何成多年屏霸:全世界都愛的模式——正邪分明的對抗,生死攸關的劇

2015831日,一個普通的北漂家庭,老景又一次拉著女兒講起了自己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往事,邊說邊指著電視裡正在播放的《黃河在咆哮》,「別老抱著手機,多看看這樣的正能量節目」。小景是典型的80後娛樂消費觀眾,最愛看各種韓國綜藝和重口味美劇,和「抗日神劇」格格不入

在「神劇版圖」上,有大量像老景一樣的觀眾,他們的人群畫像,構成了「抗戰神劇」的主要生存基礎——生活軌跡和審美傾向嚴重趨同的5060後。

實際上,在當下眾多的電視劇種類中,抗戰劇可謂是類型最為清晰的劇種。與其他電視劇相比,抗戰劇有著世界觀眾都鍾愛的模式:清晰的正邪陣營對抗、正義最終獲取勝利的結局、生死悠關的劇情、豐富多變的元素。陣營對抗PK是遊戲常用的模式,也是最容易獲得代入感和快感的模式;以弱勝強、出奇制勝,成為「傳奇性」的看點。於是抗戰劇頻頻出現冷兵器對抗熱兵器的情形,《箭在弦上》、《抗日奇俠》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製作方為何拍了又拍:風險低投資小回報大——政治正確,市場穩

每一年,電視熒屏上都會出現一批又一批的抗日題材電視劇。坊間被戲稱為「抗戰台」的江蘇衛視,在2012年一年中,黃金檔共播出抗戰劇9部,比例約為41%。毫不誇張的說,抗日劇已佔據了中國電視劇的半壁江山。製作市場上,基本上很難找到不拍攝抗戰劇的公司

之所以如此,在於抗戰劇的投資對於電視台而言,風險小、收益大。首先,抗戰劇是政治絕對正確的電視劇,且有大量的「剛需」(各種紀念日都會有抗戰季的編播安排);其次,抗戰劇類型化清晰,有著像老景那樣一批忠實的目標收視用戶;與其他劇目相比,抗戰劇不需要大咖,投資相對較小,且重播率高,收益高。同時,又紅又專又有地方特色的電視劇常常會得到政府支援。據某省字頭大型影視傳媒公司的工作人員透露,該司所製作的抗日劇,有不少是來自省委宣傳部的「命題作文」。對於這樣的「命題作文」,政府一般會有聯合出資,資金從5001000萬不等

在如此多的劇中廝殺,為脫穎而出,大量抗戰劇走大眾喜聞樂見的路線,以民間邏輯對抗戰進行演繹,從而出現觀眾愛看、專家會罵的抗戰雷劇

演員為何不拒絕抗戰劇:拍攝機會多門檻低——收入有時多過二三線藝

不久前,爾冬陞導演以「橫漂」為主人公的電影《我是路人甲》上映,其中,群演萬國鵬和他的群演朋友們,就熱熱鬧鬧地參加了一場抗日劇的拍攝。而這,正是橫店的典型寫照

投資小、收益穩定、需求量大、對演員的依賴程度低,抗戰劇也因此成為對演員門檻要求最低的劇種——不漂亮、不高挑、氣質好,可能其他劇種都演不了,但一般來說演抗戰劇還是沒有問題的。

實際上,很多看上去很光鮮的二三線藝人,也許還沒有你幾乎都沒怎麼聽過名字的抗戰劇演員賺得多,跟觀眾混的臉熟。根據某些製片人透露,某些二三線藝人,專演偶像劇和生活劇,可能還需要家裡打點提供生活費;而抗戰劇的演員們,只要你夠努力,就有接不完的戲、賺不完的錢。在憑借運氣、機遇的影視行業,抗戰劇演員可能是最接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那一類。

電視台為何重播不棄:完成政治宣傳任務——既滿足商業性又符合主旋

隨著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暨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的臨近,熒屏上一邊倒的出現大量抗戰劇。很多人對此表示不滿,然而,別忘記了——在中國,電視台是事業單位,是政府的喉舌宣傳工具,並非完全市場化的媒體或娛樂平臺,擁有相當大量級的政治宣傳任務

建國50周年、抗戰勝利60周年、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幾乎每一年,都有大量的抗戰、建國、建黨、建軍紀念活動,而電視台也將要播出一大批主旋律的電視劇。滿足商業性和主旋律雙重需求的,非抗戰劇莫屬

湖南衛視相關負責人透露,頻道早已接到通知,將嚴格執行,精心安排特別節目,接檔《神犬小七》的便是諜戰劇《偽裝者》,北京衛視播出《左手劈刀》、浙江衛視播出《鐵在燒》、江蘇衛視播出《畢業歌》、山東衛視播出《紅高粱》……無不是主旋律與收視率結合的作品。

總局為何一直沒有禁拍:政治正確必須鼓勵——允許浪漫主義想

儘管總局是媒體圈口碑最差的政府部門,但總局並非最保守、落伍、守舊的政府部門,它與中國電視、電視劇一樣,承擔著政治宣傳、價值傳遞、產業發展等多重職責

抗戰劇是政治絕對正確的電視劇,總局必然是提倡和鼓勵的,甚至要在特別的時段予以特別的支持;同時從市場化的角度考慮,領導們並不像專家或媒體一樣要求死守歷史細節,而是鼓勵一定程度的浪漫主義想像(央視電視劇中心主任就曾在研討會上請求對抗戰劇手下留情)。但「神劇」被妖魔化的過程中,在專家和媒體群起而攻之的狀態中,總局不得不常常被認為「失職」,扮演著「亡羊補牢」的角色

外圍「選手」為何湊熱鬧:刷存在感,抓注意

評論家專盯抗戰劇為刷存在感——用考據的手段和政治至上的理論批判電視

在中國影視界,文藝評論是遠遠落後于文藝創作的。抗戰劇也不例外。面對各種層出不窮的抗戰偶像劇、抗戰武俠劇、抗戰萌寵劇、抗戰喜劇……文藝評論者大多數時候是失語的,更多時候,他們的眼光放在政治是否正確、故事是否與歷史事實相符上……並因此找到存在感

「娛樂化」,是文藝評論家對抗戰劇最多的評判詞(實際上,電視劇不是娛樂產品難道是教科書或者歷史紀錄片麼)。全國政協委員王向朝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應加強對抗日戰爭的史實宣傳。巴蜀抗戰史研究院專家何允中則把傳播錯誤歷史的行為上升為「對全民族抗戰的不尊重」

媒體緊抓抗戰不撒手為吸引注意力——有「神劇」才有宣傳點、點擊

如果觀眾是「神劇版圖」形成的基礎,製作方是決定性的主宰,那麼,媒體就是推波助瀾的幕後力量。正是有媒體的存在,才會在一次次雷點問世的時候,迅速放大。相比之下,專家可能還是有劇有料的批評,而媒體更多時候是捕風捉影、誇大其詞的煽動——甚至多數跟風報道的媒體都未曾看完一部被推上輿論風口浪尖的抗戰劇

相關閱讀:那些抗日劇裡的神台詞:我爺爺9歲就被鬼子殺害

整理:moretv

抗日神劇大家都看過不少吧,最近場面特別離譜的少了,像那種手撕鬼子不多見了,但台詞雷人的依然很多,在這裡整理了部分,大家感受一下。

△最最經典的,神功能,先知

△同上,神功能

△總感覺咱娘很不安全

△吃不飽穿不暖,但是背三百斤炸藥,妥妥的

△那為什麼不直接打頭?

△好吧好吧,原諒你們了,也不是第一次了

△這到底是什麼邏輯?

△打鬼子只需要用一天對不對?

△「作死」這個詞原來在那個時候就存在了,好有歷史積淀啊

△你為什麼,要對我,這麼好……

△雖然穿着復古的衣服,但仍然有一顆時尚的心


 抗戰劇為何走不下神壇:整個行業都在靠它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