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政府的「盲搶地」政策,幾年來觸發一場又一場的規劃爭議,鴨脷洲利南道香港駕駛學院用地計畫改為住宅用途正是一例。在現有制度下,政府高層在全港找來一百五十幅「可建屋的土地」,知會區議會一聲,然後各部門着手準備規劃所需的程序和滿足法例要求。有意見的居民即使提出反對和理據,好像「為時已晚」,不能通過參與規劃,由頭開始和政府商討如何建立他們心目中的理想社區。筆者於是嘗試通過舉辦工作坊和展覽,在鴨脷洲引入社區規劃的概念,推動「民主規劃,與民共議」概念,讓香港這個發展成熟的公民社會可實踐公民規劃權,朝向民間主導的社區規劃模式前進。
由下而上規劃 讓市民參與
可惜政府現行做法正正與上述方向背道而馳,市民和民間團體根本無從獲得與社區規劃有關的重要數據,民間即使有意參與社區規劃,努力提出不同的規劃建議,只是官員不改變「推銷」(sell)的態度,學習由下而上去服務(serve)社區,民間規劃的路肯定會障礙重重。例如民間不可能取得某一社區內各幢樓宇的樓齡資料,這樣便不能有效地規劃市區重建。為此,建立民間社區規劃平台絕對是值得探索的出路。
筆者與香港中文大學城市研究課程副教授暨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副所長姚松炎、及創建香港行政總裁司馬文發起成立社區規劃智庫,正正是回應我們對「理想社區」的想像和追求「宜居城市」。社區規劃智庫的成立宗旨,是通過由下而上的民主規劃原則,讓市民參與和設計他們身處的社區的環境,增加他們對所屬社區的歸屬感,最終把香港打造成為宜居城市。我們希望此平台可以打破市民只能選擇是否接受政府的規劃建議這個對抗性的悶局。
誠然,社區規劃在香港屬較新鮮的概念,新平台的首要工作是向不同的持份者推廣這個概念。新平台期待與向社區中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把握每一個規劃項目,在相關的社區舉辦工作坊,一方面讓市民認識和參與社區規劃,一方面會收集居民意見向政府當局反映,甚至提出全面的規劃建議。
建立專業規劃師團隊
社區規劃平台的另一作用是聯繫社區內不同的持份者,讓他們在專業的平台上合作解決社區內具爭議性的規劃問題,例如地區墟市的設立、行人專用區的範圍和開放時間、社區設施的位置和服務組合等。通過妥善的社區規劃,有了持份者的共同參與,區議會對旺角行人專用區的評估可能與今天完全不一樣,一眾街頭表演者的生存空間亦未必如今天般局限。
借鑑台灣和南韓的經驗,社區規劃智庫的目標之一是在十八區均建立專業的社區規劃師團隊,主動聯繫區內的民間團體和不同的持份者,並建立民間社區規劃資料庫,進而利用這些人力和資料,主動在社區進行有系統的社區規劃工作,提交發展局和相關部門進行磋商,使民間智慧得到應有的尊重,打破目前社區規劃僅由政府壟斷的局面。
推動社區規劃是一條漫漫長路,也不是區區三個人努力就可以達成,我們歡迎所有專業人士、民間團體和社會大眾的參與。只要你希望通過參與社區規劃,改變你所身處的社區,與同路人建立宜居的社區,社區規劃智庫的大門時刻也歡迎你。
推動社區規劃 共建宜居城市【陳家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