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台做抗日戰爭的專輯,將國民黨旗轉作仍未出現的共產黨旗,道歉後修改,又用了海軍的日本軍旗。兩次錯誤,令涉事新聞工作者接警告信及被炒

歷史,從來都是非常政治性的。中美日三國關係,除了經濟的轇轕,還有很多千絲萬縷的關係。比方說,台灣前總統李登輝向日本雜誌供稿,以日語書寫他對中台日關係的看法。如馬英九參加抗日慶祝,九十二歲高齡的阿輝伯就說,台灣在「抗日戰爭」的時候,台日本為一國。李登輝更把自己和自己哥哥李登欽參軍的過程,如實寫出。阿輝伯指出馬英九所提及的「中台九二共識」,是不存在的「虛渺說法」

柯文哲的媽媽何瑞英,更出言挺阿輝伯:「李總統講得很對耶!我也是日本時代出生,誰叫你們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我也不得已啊,我在台灣長大,要不然我要去哪裡?」。被問及總統馬英九與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洪秀柱都痛批李登輝,柯媽何瑞英回應,「他們不知道啦,黑白罵,他們從中國來,都不知道」

這種「台灣人本位」的思考,令越來越親中的國民黨陷入尷尬之地

其實,自2000年以來,台灣官民之間,已開始「本土化」的社會工程。大學設立「歌仔戲系」、「閩語學系」,這些以前國民黨政府都不願意投放資源的「本土文化」,民進黨政府都「保育」起來了。而台灣史的「教法」,亦有改變了。台灣以前一直都是讀中國史,後來台灣史變成了「台灣本位史」,中國人只是繼荷蘭、西班牙及日本之後,第四個「外來政權」。在國民黨時代少提為妙的日治時代史,民間開始尋找當年日治時期的台灣史。於台灣的書店,都有一整個書架關於日活時代的「殖民史」出版,不論是相對「學術」的日治時代建築史研究,抑或是相對面向「大眾」的日治時期廣告文案史、研究女性生活的「日日新聞女性專欄」史研究、女權概念初探研究(如日治時期台灣報紙如何理解女性『選擇伴侶』的意向),這些歷史,都是國民黨時代不能談的東西。本土意識出現,社會行動以至新一代的台灣人都開始有「台灣本位思考」,如一些左翼份子會保育台灣的樂生療養院(前麻瘋病院),以至在太陽花學運的時候有「自己政府自己救」的概念

本土意識,是慢慢植根的。搞政治,除了搞經濟,一定會搞教育。所以,我不難理解,為什麼政府對國民教育那麼鍥而不捨。只是,香港大部份人,只有大中華意識,對提出「本土意識」或討論「本土意識」的人,都會被視為「痴線佬」、「#剩係識share本土野」的反對派。政客及其議員助理都只是搵食,視反智為人生道理,對意識形態及政策研究,都嗤之以鼻。看著阿輝伯以九十二歲高齡,以一篇邏輯清晰,情理兼備的日語文章射一支回馬槍射直插馬英九,你就知道政治不易玩。香港一眾常常在口邊說「真的要思考XX的未來」的左膠或政客,有幾人有李登輝一成的功力?



 https://www.facebook.com/kengo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