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 Uber 還是滴滴快的,打車應用 App 們,終歸要邁「動態加價」這道坎。
「動態加價」來了
8月7日傍晚,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夜襲北京。由於暴雨和積水帶來了大量地區出現了交通擁堵,導致打車需求激增。滴滴快的監控平臺顯示,7日19時至20時,這一小時內的用車呼叫量較前一日同比增加56.18%。面對這種局面,滴滴快的緊急上線仍處於測試階段的「動態調價」智能調度系統。
所謂「動態調價」,指的是在訂單成交概率過低的情況下,系統就會根據歷史數據和當時的情況計算出一個建議的價格,作為標準車費之外的溢價,以便讓訂單更容易被司機接受。換句話說,「動態調價」等於「動態加價」。說難聽點,就是「坐地起價」。
和滴滴快的合併之前,大肆補貼司機併發放打車券形成鮮明對比,在業界向監管部門呼籲審查滴滴快的「壟斷」無果之後,滴滴快的開始小心翼翼引入市場的「動態加價」,收穫了一些用戶的罵聲。最近有媒體報道指出,乘客不滿加價太多。大多用戶看到,滴滴快的加價區間是 15 元到 30 元之間,有個別乘客則遇到從中關村到國貿用滴滴叫車,加價 49 元的情況。
有消費者表示,在非用車高峰期時,動態加價不能接受,「至少我要知道為什麼要加價,加價的理由是什麼。」消費者質疑,滴滴快的佔據了絕大多數市場份額,如此加價,並不給乘客討價還價的機會。
滴滴快的安撫用戶的策略
對於「動態加價」,滴滴快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其「本質是讓市場實際的供需關係來決定價格的波動。」據該公司透露,8 月 7 日暴風雨當晚,從 18 時到 22 時,北京市區滴滴快的平臺上專車快車的叫車成功率提高到了 82%,而在往常暴雨的時候,這個數字還不到50%。換句話說,暴風驟雨當晚,滴滴快的「坐地起價」之後,叫車成功率提高了 32%。果然在剛需求面前,「動態加價」讓乘客搭到了車,讓司機有錢賺,讓滴滴快的賺到了更多的錢。看起來,的確是個三方共贏的結果。
當然,用戶對加價時間和數額的不滿,也要安撫。對此,滴滴快的方面稱,目前「動態調價」系統仍在測試和優化當中。有關「動態加價」,當然也少不了諸如《滴滴快的動態調價 暴雨夜助北京70萬人出行》之類的報道。
「敲竹槓」的 Uber
滴滴快的並不是這個世界上首創叫車 app 的公司,早在兩年前,大名鼎鼎的 Uber 就曾經因為在紐約的一個大雪天裡「坐地起價」(車費高達 7.75 倍),被美國用戶起了一個更難聽的名字——「敲竹槓的混蛋」(price-gouging assholes)。
當時 Uber 面對用戶批天蓋地的批評,反駁的觀點也和今天的滴滴快的如出一轍:高溢價有助於司機接單,讓願意付出更高價格的用戶使用到這項服務。聽起來似乎有點道理,那 Uber 此舉為什麼還會扯上「敲竹槓」呢?1986 年,經濟學家 Daniel Kahneman 和 Jack Knetsch 和 Richard Thaler 在一項研究發現,大部分人認為「即便是在相近替代物同樣可用的情況下,在資源緊缺的時候提高價格仍舊是不公平的」(raising prices in response to a shortage is unfair even when close substitutes are readily available)。
回到本文開頭,8月7日當晚,筆者乘坐返京的列車抵達北京南站,正巧遇上了暴風雨。在「坐地起價」的滴滴快的上叫車無司機接單之後,選擇乘坐北京公交 106 路,北京南站上車,東四十二條下車,到站投幣:四元整。
參考閱讀:Uber』s Most Important Innovation Isn』t A Car Service: It』s the Pricing Algorithm | MIT Technology Review
滴滴快的動態調價加價太多導致乘客不滿_新浪汽車_新浪網
http://money.163.com/15/0811/18/B0OPHOA400253B0H.html
From 虎嗅
滴滴快的「動態加價」來了:坐地起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