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軍一個簡短的致辭結束之後,掌聲響起。幾分鐘後,黎萬強走上了台,這是他的個人攝影展。
黎萬強反戴著一頂鴨舌帽,穿著藍綠色的T恤和一雙黃色的臟髒的運動鞋,如果不留意他手腕上的黑色小米手環,他看起來就像一位剛入行的不修邊幅的藝術家。他用那些有著濃烈色彩的花和天空、虛掉的葉子以及倒立著的草地和樹來展現他的藝術理念,他還在現場公開談論和反思他的中年危機。最後,他略顯突兀地用了一點點時間去回應傳言,他說,「我會在今年年底回歸小米。」說這句話時,他有些哽咽。
黎萬強暫別小米是在2014年的10月底,小米如日中天,它剛剛超過了三星和聯想,成為中國最大的智能手機生產商,一騎絕塵。小米一度被認為是最懂營銷的互聯網公司,而黎萬強則是「小米營銷」的締造者之一,那時黎萬強的事業同樣如日中天。
黎萬強,設計出身,最早是金山軟件的設計總監,後來作為小米合夥人邀請加入小米。與其他幾位小米聯合創始人相比,他資歷較淺,但爆發最早。黎萬強從MIUI做起,後來接管小米網,再到掌管小米的市場、營銷和品牌——後來被認為是小米成功關鍵的幾個步驟,剛好都被他踩中了,他也由此成為雷軍之外,小米的第二號代言人。
起初他作為外行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但他幸運地點亮了之前所有的積累,形成了新的方法論。他對於產品營銷規律的把握,和這個時代無比契合——手機廠商第一次不再關心廣告和管道投放,而是用戶心目中的標籤和口碑。他的競爭對手評價他顛覆了傳統手機品牌的營銷方式——而這很大程度得益於他極度較真的性格(「較真」是雷軍對黎萬強的評價),以及他從未受到過傳統營銷的教育和浸染。
「離開」小米前,黎萬強著書《參與感》,他在書中詳細、毫無保留地論述了小米崛起的背後——口碑——以及口碑背後的秘訣。
《參與感》之後,圈內開始流行一句話:「中國營銷哪家強?小米雷軍黎萬強」,而這句話帶來的並不全是正面效果。有人將小米成功的關鍵視作是營銷,而營銷的關鍵在於黎萬強。在某種程度上,人們會有意無意忽視掉小米首先是一家極致的產品公司,其次才是一家營銷見長的公司。
在有些人看來,小米時期的黎萬強就是一台機器,他可以在下屬心中引起恐懼,但同樣可以為了得到雷軍的一句讚揚從黎明忙到半夜。在每年小米最重要的盛事——年度發布會之前,他會詳細研究每一個細節,從PPT的色彩、順序、措辭到每一排椅子的佈置和燈光的效果。他有一次甚至發現並指出了小米網上某個不起眼文案中的一個錯誤的標點。他的同事這樣描述他的管理風格——「用鞭子抽著你往前走,在他的心中有一把尺子,只有他自己和他的部門都達到尺子上的某一個刻度,他心中的焦慮才會緩解。」
和這家四年成長到450億美元估值公司中的很多人一樣,黎萬強也面臨深深的焦慮。這種焦慮一部分或許與他「二號代言人」的身份有關,另外一些則不足為外人道。
從2013年開始,細心的小米員工會發現在黎萬強身上發生了某些變化,一方面,他公開講話不再羞澀靦腆而是收放自如。但也有人注意到,前一秒還在眾人前亢奮不已的黎萬強,一個人回到辦公室後會坐在椅子上發獃。「就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他的同事說。
在2014年的一次小米新品發布會,一位小米員工看見站在舞臺幕布後方的黎萬強,他以一種奇怪的姿勢站著。他的大半個身子都在陰影裡,臉卻被舞臺的燈光照亮。他的身體看起來還沒有從緊張的發布會氣氛中走出——雙手正緊緊握著拳,但眼神卻顯得空洞而渙散。這時候,有人走過去拍了他一下,「阿黎,幹嘛呢?」他猛地一晃,眼神迅速恢復了光亮。
2014年12月底,黎萬強首次告知他的團隊他將要短暫離開小米。「很快講完之後就扭頭離開辦公室,怕自己控制不住。」黎萬強說。
黎萬強宣佈「離開」時曾說,他要去矽谷為小米下一個產品做準備。但事實上,他度過這一年的方式並不像一個商人或是一名技術極客,倒更像個文藝青年。
他有一半時間將自己關在北京順義的家中,反覆地看梭羅的《瓦爾登湖》和瓦茨的《心之道—致焦慮的年代》,他還花了一大半的時間在雲南拍照和發獃,並且喜歡上了自駕。而當他用一台新購置的售價16800的SONY a7r2微單相機拍下一張照片時,出於某種偶然的因素,他將照片倒過來看,發現花與草地組成了一個星空——他發現了另一個天地。
他很快確定了畫展的主題,並從今年3月份就著手籌備。他開始拍攝同一個主題的作品「花與樹」,他試著像一名真正的藝術家一樣去創作,他拍了幾萬張同系列的照片,最後選出了23張照片參加展覽——就如同當年為小米第一代手機挑選屏保照片一樣。
但同時,他還用了一些時間在做和互聯網相關的事情。幾位創業者透露,黎萬強一直在做投資,有一些團隊聲稱他們和阿黎聊過。一次,一位創業者問他是否方便介紹小米的資源,他並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他想了一會兒,回答說,「據我的瞭解,小米對你們這個合作不會感興趣」。
黎萬強說,這段時間內,他要求自己少上網,不看商業新聞,不發和小米有關的微博和朋友圈,「強迫自己進入另外一種狀態」、「就像治病一樣」。而昨天,他以一場攝影展宣告他「單身生活」的結束。
然而,與其說這段時光的主題是「阿黎離開小米這一年」,更大更應該關注的主題似乎是——「小米離開阿黎這一年」。
此時的小米,與黎萬強「離開」時相比,不過短短數月,已發生很大變化。這個變化主要來源於兩面——內部和外部。
外部,智能手機市場增長到達瓶頸,市場在下跌,但是消費在升級、競爭在加劇。對手們伺機圍剿小米,他們不僅在傳播、營銷、粉絲運營上學習小米,打法上也越來越激進,以魅族為代表,他們今年已經試圖主動發起價格戰而不是被動地被小米所驅趕。華為,小米在國內最大的競爭者,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DC的數據顯示,2015年第二季度全球智慧手機總貨量,華為超過小米,成為全球第三大手機廠商。另外,中興、聯想、鎚子、一加,以及新進入者奇酷等手機廠商都在後面虎視眈眈。
內部,生態鏈部門成為繼手機、電視之後,小米最重要的部門,大量小米生態鏈公司的產品正在內部被研發、討論、製造,小米模式正在被批量複製。與此同時,小米手機從低端走向高端,這不僅給小米的手機設計和供應鏈等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要求小米的品牌、市場、營銷等都需要相應升級。
黎萬強說,這一年小米最大的變化,是挑戰變大,節奏加快,不管是輸出還是輸出之後的緩衝期都變短了。「以前用十天時間做一件事情現在只給你三天時間,資訊傳播面臨很大的挑戰。小米今年目標是8000萬-1億台,我們的品牌需要進化,以前的玩法需要升級,需要嘗試新的東西、新的管道。」
但黎萬強說,具體回小米之後做什麼,現在還不知道。「還沒和雷總商量」,他說。
直到今天,外界也沒有人知道黎萬強當時短暫離開背後真正的原因,但在今天,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要回來了。
攝影展現場,黎萬強即將結束他的發言。他突然說,「最近有很多傳言,但這裡我要告訴你們一個消息,年底——我要回到小米」,全場掌聲響起。當他說到「感謝我的老大、我的老師」,他聲音有些哽咽,停頓了一下,又再次說,「感謝我的老大、我的老師」。掌聲越來越響,他向雷軍走去,眼中含著淚。
作者:《財經》雜誌記者宋瑋
From 小晚wan
黎萬強一年後回歸,小米還是從前的小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