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熱、好熱,熱死人了!」「醫師,我下午出去跑業務,回來就頭暈頭痛、噁心想吐,我是不是中暑了?」台灣地處亞熱帶區域,加上建築密集,每逢夏日,室外常常是潮濕又悶熱,確實是中暑容易發生的季節。



台灣地處亞熱帶區域,加上建築密集,上班族容易在夏季發生中暑。

夏天真的會「熱死人」嗎?

「中暑」一詞,被廣泛地用來描述高溫環境下,人 體體溫調節功能混亂而引起的相關疾病;事實上,此類疾病約略可再分成三種:熱痙攣(heat cramps)、熱衰竭(heat exhaustion),以及熱中暑(heatstroke),其嚴重度則依次遞升。

中暑的發生可能是很突然而毫無預兆,倘若迅速惡化,輕者腦部及肝腎受損,嚴重者會導致死亡,死亡率並不低。若在發作初期及時發現並給予適當的處理,雖然能將傷害降到最低,但是,根本之道,則是在中暑發生之前,就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

知己知彼:認識「中暑」的癥狀

首先,讓我們來瞭解「中暑」是怎麼一回事?高溫的環境會引發身體一連串的生理調節,包括體表血管擴張加速散熱,大量出汗…等;血管擴張使血流向體表,循環系統就需要更多的血液量來運轉;但偏偏流汗後水分喪失,血管中的有效容積不足維持體內其他重要器官的血流供應,於是就產生種種生理症狀。

若在高溫的環境下,發現有口渴、多汗、頭痛、頭暈、四肢乏力、注意力無法集中、 動作不協調等症狀,很可能是中暑的前兆,必須趕快到陰涼通風處,給予充足的 水和鹽分,通常很快可以恢復。要注意的是,出汗後人們常會大量飲水,但汗水 散失的不只是水分,還有不少鹽分;若沒有適量補充鹽分,血中鈉離子濃度可能 急速降低,這時肌肉會出現陣發性的痙攣和疼痛,這就是熱痙攣。熱痙攣通常可 以在補充鹽分之後很迅速的改善,不至於造成嚴重後遺症。



「熱衰竭」的主要症狀,大致是嚴重的疲倦感,頭痛、心慌、口渴。

至於「熱衰竭」的主要症狀,大致是嚴重的疲倦感,頭痛、心慌、口渴、噁心、嘔吐、皮膚濕冷,進一步則有血壓下降、暈厥或神志模糊。此時的體溫正常或僅稍微偏高,生理調節功能雖然異常,組織細胞卻還沒受到不可逆的傷害,這也是熱衰竭和熱中暑的根本差異。然而,單憑症狀要明確區分兩者是很困難的,臨床上也沒有多大意義,因為熱衰竭跟熱中暑常只是一線之隔,都需要積極降溫及補充體液,以及適當的醫療介入。熱衰竭如果沒有獲得適當的治療,下一步往往就是更嚴重的熱中暑。

誰是中暑的高危險群?

熱中暑則是此類疾病最嚴重的形式,屬於必須立刻送醫的急症;其定義上有兩大要素,一是中樞神經系統散熱調節機制失靈,二是體溫超過攝氏 41度,進而引發一連串嚴重的器官傷害。熱中暑又可約略分成兩種,一種是勞力型中暑,通常發生在高溫環境裡從事勞力工作,或體能訓練的年輕人身上;另一種非勞力型中暑,又稱典型中暑,則通常發生在年幼或年老,以及患有慢性疾病者身上。

勞力型中暑,主因是身體產熱大於散熱,導致熱能累積,由於患者通常是健康的年輕人,常常忽略了中暑的前兆如噁心、頭痛,甚至只是輕微煩躁不安、異常的語言或情緒表現,因而錯失治療先機,直到意識喪失昏倒才被發現。過去常有軍隊裡年輕 士兵在烈日下操課後中暑送醫急救的事件發生,正是此類疾患;其危險因素包括在疲勞、肥胖、缺乏睡眠、脫水,以及先前有病毒感染,例如感冒。近年來軍隊將中暑的防治視為第一要務,除了固定時間要求士兵喝水之外,還會計算環境的危險係數,做為參考。

非勞力型中暑,則多半是因為氣候造成整體環境的高溫而誘發,因此在熱浪來 襲的期間特別常見;老人可能因行動不便,而無法自行增加水分攝取,嬰孩本身的散熱調控尚未成熟,慢性病患者則可能因為心血管系統本就脆弱,或是所服用的藥物會抑制出汗,而使他們成為熱中暑的高危險群。夏季高溫期間必須特別留意家中老人或小孩,如果發現有反應遲鈍、不合理的行為、肢體不協調、語言混亂等現象,必須要想到熱中暑之可能性。



預防中暑,要時常提醒自己補充水分,別等口渴了才喝水。

預防中暑:預防勝於治療

那麼,我們應如何預防中暑的發生呢?第一仍是盡量避免暴露於高溫的環境, 一天中上午十點到下午四點的日曬最為強烈,這段期間儘量不要在戶外活動,否則至少要採用適當的物理防曬及備品,如遮陽傘、大草帽、退熱貼片,同時時間要短,外出時的衣著則盡量選用棉、麻、絲類的織品,以免大量出汗時不能及時散熱;至於老人、孕婦、慢性病患者,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溫季節,最好不要外出。

第二是充足的水分和鹽分攝取。溫度高時水的蒸散速度也快,即使沒有明顯感覺到汗滴,水分的散失仍然很可觀,要時常提醒自己補充水分,別等口渴了才喝水;流汗較多時,在飲水中可加入一些鹽,補充人體因流汗而失去的鈉離子,以免電解質不平衡。此外也別忘了幫家中的老人、小孩、行動不便者主動補充水分,尤其是使用鼻胃管或胃造廔管灌食的患者,在流質營養品之外,餐與餐之間應給予100~200毫升的水分。

第三是盡量維持良好的體能狀態,尤其是外出活動的前一天,應有充足的睡眠,並避免飲酒;如果不慎染患感冒、腸胃炎,在病癒之前,最好避免長時間在戶外活動,以免發生中暑。

炎炎夏日,原本是放暑假的學子們大玩特玩的時節,無奈近年來氣候變遷及溫室效應加劇,陽光普照的戶外竟也蘊藏著危機。做好預防措施,提高警覺,相信您還是能玩得暢快又安心!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小心中暑!別讓身體有機會發燙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