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後美國帶頭印銀紙多年,導致全球流動性氾濫下,大城市資產價格水漲船高,香港樓價飽受荼毒,「天價」未算高,只有更顛價。不僅年輕人,連中產一樣難以上車,早已鬧得民怨沸騰。宏利年初拍攝的一套《「奇則」上車盤退休人士安樂窩》短片,以「直立式睡房單位」來挖苦脫韁樓價,竟被YouTube評為今年首季最出色的香港廣告!既然筆者一直堅信「科技改變生活」,那麼按道理科技進步最終是否能挑戰樓價,協助年輕人上車呢?
原來世上真有一批人,試圖以科技來挑戰土地資源有限這個史上最大難題,且似乎接近成功。這個由海上家園研究所(Seasteading Institute)開發的全球第一座「海上漂浮城市」項目,是由一群海上工程師、海洋生物學家和環保專家組成、得到PayPal創辦人彼得.蒂爾(Peter Thiel)及風投贊助支持,據報最快2020年、即五年後建成,「第一期」據說可讓250至300居民入住。
該漂浮城市由11個矩形和五邊形平台所構成,以鋼筋混凝土建造,建有住宅、寫字樓、公共場所、商業場所、酒店和水產養殖場、醫療中心、可持續能源基地等,基本上實現自給自足。目前每個平台造價約需1,500萬美元,整座城市約需耗資1.67億美元(約13億港元),這成本和倫敦、紐約土地價格相差不遠,雖稱不上便宜,但意義重大──因為可以擴建的經濟規模效益很大,而且由於海上面積遠遠大於陸上面積,撇除一些航線所處海域,很多城市有大量近海空間可供開發。
若然漂浮城市可以解決樓價難題,頒發諾貝爾獎給予倡導者都好應該!有趣的是,原來首倡計劃的,是一批憤世嫉俗的創投家,以海上家園研究所共同創辦人、董事長Patri Friedman為例,他是著名自由市場經濟學家Milton Friedman的孫兒。他們秉持科技界與監管為敵的立場,批評政府監管程度過高,導致發明者的創意日益萎縮,特別是政府深度參與的領域(醫療保健或能源),由於監管收緊,小型公司根本無法進入門檻。一些知名企業家敦促矽谷營造出獨立的天地,讓科技活動少受制肘。Google共同創辦人Larry Page曾號召科技人士「從這個世界上劃出一小塊地方」來測試新主意;SpaceX創辦人Elon Musk則把目光投向火星殖民;風險投資家Tim Draper建議讓矽谷獨立成為一個州。正是因為有這些技術狂熱分子才會有這個海上漂浮城的概念。
海上家園研究所計劃,讓這座城市漂浮在一個政治和法律成熟國家的近海附近,一來可方便居民上岸和購物,二來更易抵擋暴風雨,三來法律、治安有保障。他們的願景是利用漂浮城市嘗試解決現代社會問題。世上不少高度發展、人口密集的城市,本身都是港口都市、或臨近海岸線,故此理論上,在這些土地供應不足的城市對出海域,興建造價合理的漂浮城市,確實可以提供新住屋供應,舒緩樓價問題。試試幻想一下,在鴨脷洲外面,多浮起幾個鴨脷洲;在后海灣裏面,多造幾個天水圍等,相信阻力不大(至少不會出現類似新界東北的燙手政治爭議),畢竟漂浮城市:一並非永久填海,二也沒有土地開發一類業權糾紛,更不會與行山人士爭奪郊野公園,反對聲音最大的估計只有綠色原教旨主義者。
漂浮城市最大的挑戰,並非科技,而是人性。這類項目一旦成功,地產商們很快又會施展財技迅速佔據環境優美的位置,然後發展呎價幾萬的豪宅項目,最後又變成小市民止步的「富豪玩具」!其實創辦者最先的原始概念,是想把漂浮城市建在公海上、實現完全自給自足,並建立新的國家!然而,Patri Friedman等人很快發現,創建一個新政府、法制,遠比想像中困難。而且沒有現存政府的保護,有意入住漂浮城市的人就會關心產權問題!這裏透視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土地資源之所以貴,並不是單純取決於佔地、位置、樓宇質素、設施、配套等可量化因素(漂浮城市設計藍圖裏已包括上述因素),更多是來自於社會制度、人性自私等利益考慮因素,而這些難題,甚至連Patri Friedman等有能力憑空創造土地之士,都束手無策!
海上浮城──21世紀新市鎮?
https://www.facebook.com/wuweil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