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視開台劇《選戰》,劇情是2022年特首選舉,選民一人一票,但參選人依然要爭取提名委員會支持。劇中振民黨推舉的參選人捲入桃色命案醜聞,民望急瀉,本應易角,但在幕後指點江山、操普通話的「王主任」勒令振民黨死撐這位獲欽點的人選。

港視敢碰敏感政治題材,與時事掛鹇,比大台行前一步。

《選戰》中非常「政治正確」地預言提名委員會與北京操盤長期存在,港視主席王維基亦一再聲明,主力搞娛樂,無意辦新聞台;但免費電視牌照仍是遙不可及,港視一些藝人被列入大台永不錄用黑名單,正好告訴大家,娛樂事業也可能因為走得「太前」而被封殺。

究竟行得幾前,才算「太前」?

雨傘運動爭取人人平等享有普選權,是秉持公義之舉,但香港聖公會教省秘書長管浩鳴牧師嫌「佔中三子」的牧師及兩名基督徒走得太前,令教會尷尬。

管浩鳴本人卻加入前特首董建華牽頭的「團結香港基金會」,這團體儼如下屆特首選舉的「造王」大本營,難道這不算走得前?說明問題在管牧師眼中,不是走得太前或太後,而是走的路線。

一班示威者半夜衝擊立法會大樓,打碎玻璃,同時粉碎了香港和平示威從未打破一塊玻璃的歷史紀錄,有人被網絡23條謠言鼓動而來,有人說是因為雨傘運動50多天了,政府不回應群眾訴求,所以抗爭行動一定要升級。

玻璃一碎,警察一到,出事了,原本走在前頭衝擊的人卻不見了,與公民抗命勇於承擔刑責的精神背道而馳。

走得前,也得負責任。

雨傘運動如何走下去,是個人也是集體決定,走在前或後,悉隨尊便,但最重要還是深思熟慮,堂堂正正,不要累己及人。 


 行得幾前,才算「太前」? (余若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