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賽馬,本來就是一件賞心樂事,尤其是舊時香港。曾經有人講過,英國統治期間,華人受到歧視,受不公平對待。只有在馬場上,華人才可以與洋人公平競爭。不論貧富、不分國藉,人人為同一目標歡呼,一種公平的感覺。所以,只要有馬跑,馬場總是萬人空巷。只有萬人空巷的場面,才為導致這場跑馬場大火,成為至今死傷最多人的火災。

在1918,跑馬地舉行賽馬。當時的看台並不是現在那麼先進,他們只是用竹及木板搭建而成。如果人多,竹棚就會搖搖欲墜。馬棚上有人,馬棚下就是熟食檔,以前的熟食檔並非無火煮食,而是有一個大油爐,小販要不斷加柴生火。當日跑到第三場馬,有4500人入場。在馬迷狂呼怒喊之際,其中一座看台不勝重擔,整座傾塌下來,剛巧壓在棚下的大油爐中,結果立即著火,一發不可收拾,釀成一場悲劇。

由於事出突然,很多在棚上的人根本不知甚麼事情,就已經跌死。由於是竹棚,無跌死的人有一部分被竹棚壓死或插死。不過,這恐怖的不是這些,而是木棚着火,很多人根本避無可避,變成火人。人數很多,場面極常混亂,你擠我湧,甚至互相踐踏逃生。後來,消防員趕到,但由於附近的木棚都已經燒成大火,根本欲救無從,眼白白看着走不及的馬迷燒死。

這場馬場大火,活活燒死了最少600的人。當時報紙提及,因為屍體人數太多,如果運去殮房,則會拖延殮房的工作。所以,當時政府將咖啡園當作臨時亂葬崗,不具姓名地草草埋葬。至於馬場上的一些碎骨碎肉,政府收集於箱中,然後燒成灰燼,撒入水中。

四年後,經東華的爭取,在咖啡園的正式的公墓落成,名為「戊午馬棚遇難中西士女公墓」,也建立「馬棚先難友紀念碑」,紀念及慰藉死者。咖啡園公羞據說在香港大球場後山,但地處偏僻,已經很少人會去,已經成為煙沒的歷史。

圖片

19世紀前的馬場「貴賓廳」,大火前已經拆卸

圖片

戊午馬棚遇難中西士女公墓

圖片

公墓近鏡。

20100422_bc95da1b5fb59cdc2842ksZikU7sLFnS

呢個公墓其實好難去,先在掃桿埔停車場出發

圖片

上樓梯

圖片

上到最盡轉灣

圖片

門口

圖片及資料來源:阿群帶路wordpress

作者:阿群(本文章由聚言時報授權提供)


 1918年跑馬地馬場大火(阿群)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