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奇點網,作者:周倫。

最近兩年醫療健康領域的創業突然火了起來,溫度和北京這兩天的天氣差不多。很多人稀裡糊塗進來,折騰一年半載之後突然回過神兒來:不對啊。在醫療領域創業原來跟拓荒差不多,技術不成熟,市場看不見,用戶迷迷瞪瞪,還有一幫做監管的人在岸上扔石頭,咋整?今天我們就走近一家如此遭遇的前輩,看看人家是怎麼熬過整整八年時間的。

這就是著名的基因檢測公司23andMe。展開之前,我們需要瞭解一個事實,那就是23andMe的基因檢測用的是基因晶片篩查技術,檢測的是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單核苷酸的多態性),而不是像大家熟知的華大基因那樣做基因測序

怎麼理解這個事兒呢?打個比方吧,某市突然停電了,為了搞清楚為什麼停電,有兩種辦法:第一種是把所有電線全都排查一遍,然後找到損壞的地點;第二是選那些平時就很容易損壞的地點去排查。這兩種辦法的優劣顯而易見,基因測序就是一種對基因做全面排查的技術;而23andMe 使用的SNP的晶片篩查技術就是第二種有重點的排查法

翻看23andMe發展史,你就會覺得這是一家挺酷的公司。為什麼這麼說呢

2007年,23andMe開始面向普通用戶提供基因檢測服務,而當時人類基因組計劃僅僅完成兩年的時間。也就是說,當基因技術還是陽春白雪的時候,23andMe就看準未來面向普通人群的基因檢測市場。當然趨勢是趨勢,困難是一個也不會少,下面我們逐條看23andMe是如何死磕的

培育市場:必須砸錢把價格降下來

23andMe選擇通過SNP檢測進入市場無疑是明智的。首先,基因晶片技術大約開始於上世紀80年代,已經比較成熟,使用這種方法,可以避免全基因組測序所需的巨大設備成本;其次,服務內容偏向于研究較清楚的領域和比較有趣的領域,比如始祖分析、尋親、酒精耐受檢測、乳腺癌基因檢測等。這樣就有效降低了設備和研發的成本,也降低了醫療風險。但即便這樣,要讓用戶為一個完全陌生的技術買單仍然十分困難,因此降低價格門檻是當務之急

23andMe提供的服務在2007年時,價格為999美元

在拿到總計超過6000萬美元的B輪和C輪融資之後,檢測價格降低到299美元

拿到5000萬美元的D輪融資之後,服務價格直接降低到99美元

目前23andMe正在積極籌備1.5億美元的E輪融資。那麼接下來,23andMe的基因檢測服務會不會進一步降低,甚至完全免費?畢竟這100萬例的檢測,這10年間也只為他們帶去了不到2億美元的收入。反而他們手中巨大的基因數據庫,成了眾多葯企虎視眈眈的大金庫

應對監管:不怨天尤人,只要不死就繼續折

20131122日,23andMe收到FDA的警告,禁止其對用戶的健康數據做任何分析,這對23andMe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此前,他們提供的服務包括面向企業和面向個人兩種,其中2B服務主要集中在科研領域,以及向製藥公司提供基因檢測數據(在提供之前是徵得客戶同意的)。而對接到禁令之後購買檢測服務的用戶,檢測報告只包含始祖分析和原始健康數據,不再對健康數據做任何分析

當然這也不是FDA故意刁難他們,23andMe使用的晶片是在 Illumina HumanOmni Express-24 format chip 基礎上改進的,大約可以檢測100萬個SNP。通過該晶片的檢測,23andMe會知道客戶體內有哪些SNP,然後再根據目前針對這些SNP的科學研究,對特定SNP對客戶的可能影響作出分析和判斷,以及對患病概率作出評估

所以,最終結果跟某個SNP與疾病或者性狀的關係研究深度有關。同時由於目前疾病遺傳學研究相對滯後,數據庫壟斷,分析方法不統一,以及遺傳諮詢的缺失,直接導致葯監部門很難批准相關產品大規模投入市場

當然23andMe並沒有因此放棄,它仍舊繼續自己的研究,教育用戶並加強後續服務能力。終於在2015年初,FDA認可了23andMe的努力,批准其為布盧姆綜合症基因攜帶者提供檢測服務。你沒看錯,只批准了一項,雖然是很小的一步,但對他們至關重要。這意味著,他們已經有一套成熟的模式可以在其他疾病上使用

教育用戶: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這事兒得慢慢

消費者對基因檢測的理解程度,以及對檢測結果的態度,是上游的限制因數。基因檢測行業,從目前的市場規模來看,仍舊屬於小眾領域,存在很高的認知門檻。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也不過近幾十年的時間。別說是普通的消費者,就是很多醫生也對基因檢測一知半解,甚至根本就不瞭解。面對一個全新的市場,前期需要巨大的市場培育投入,23andMe在這個問題上也下了大工夫

23andMe2011年開始公佈上一年度有趣的十大研究成果,以吸引消費者對基因檢測的好奇。它還借助PBS等國家電視台科普遺傳學知識,並與可汗學院和Udacity(免費在線教育)合作,開展全面遺傳學教育

同時,他們還積極調查消費者對基因檢測的看法,並對消費者進行引導。2014年,23andMe調查發現,91%的美國公民認為遺傳資訊會影響他們的健康,由此可見23andMe的消費者教育已經初見成效。我們從一組數據也可以看到這一變化,從創始之初到積累10萬用戶,23andMe花了3年半的時間;而後面積累到100萬用戶只用了4年的時間。當然,如果沒有2013年底FDA的一紙禁令,也許需要的時間更短

彌補技術缺陷:用極大的野心投入科

基因檢測最終還是要跟健康和疾病聯繫起來的,因此基礎醫學研究進展對基因檢測的結果影響很大。以前很多看似跟疾病不相關的基因,也許會在某項研究中發現相關性

23andMe從創辦之初就高度重視科學研究,而且涉足領域相當廣泛。23andMe參與的科研領域包括:帕金森症、罕見病、癌症、婦幼、運動、藥物基因組、甲狀腺、脫髮、過敏等。我們也可以從23andMe參與的科研項目中,發現其產業佈局,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23andMe的野心可見一斑

提升服務能力:未來一切關乎數據分

目前已經有不少人體驗了不同基因檢測機構提供的服務,如果大家留心看過他們曬的報告,你會發現即使對同一種疾病的分析,不同的檢測機構給出的答案也不一樣。普通消費者應該會感到很困惑,但是有點兒統計學知識的應該能夠理解,當你使用的數據庫和統計方法不一樣時,得到的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

23andMe在創辦的早期就很注重數據的收集和處理。20089月與Ancestry.com合作,意圖擴大客戶獲取更多的祖先基因知識;20106月,在著名期刊PLoS Genetics發文,提出了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研究和數據分析方法論;20127月收購CureTogether,全面提升了數據的收集能力;甚至於20129月向開發者開放API(應用程式介面),希望開發者能夠開發出更高效的數據分析工具;20145月發布HaploScore演算法。這一系列的舉措,都表明23andMe在數據的收集和分析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23andMe還在20106月與InformedDNA展開合作,希望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專業的遺傳諮詢

當然說了這麼多,23andMe在未來能否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我們還不知道。但值得注意的,「抗戰」只走了一小半的23andMe,已經步入了E輪融資,未來資本能否再幫他們跑贏時間誰也不知道。但面對這樣一個需要真正的拓荒者去培育的市場,沒有捷徑可走,惟有默默死磕,活下來是硬道理

奇點:死磕疑點、難點、亮點,做新醫療變革的思想陣地。作者周倫:死磕大數據、智能硬體、基因檢測、人工智能,有趣有料,一切和科技相關,zhoulun@geekheal.com

From 周倫


 翻看23andMe發展史:在醫療健康領域創業是一種怎樣的苦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