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5 6 日,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對「百度用戶朱燁隱私權糾紛案」作出終審判決,撤銷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法院一審判決,判決駁回原告朱燁的全部訴訟請求。此案一審法院曾判決朱燁勝訴,原告朱燁認為百度在未經其知情和選擇的情況下,利用網路技術記錄和跟蹤她搜索的關鍵字,對其流覽的網頁進行廣告投放,侵害了其隱私權,要求法院判令停止侵害。但百度上訴後,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近日在終審判決中推翻了一審的決定,駁回朱燁的全部訴訟請求

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胡淩在《財新》撰文指出:「朱燁的挑戰雖然不成功,卻直指新經濟要害,為我們展示出新經濟模式同作為生產資料的使用者資訊之間的關聯。要想解決這一困境,法律將不得不承認個人資訊的財產權利,從而使互聯網企業在使用這些資訊時變得更加透明。

資訊時代,如何讓互聯網巨頭利用個人資訊的做法更加透明?也成為許多學術機構的研究課題

本文來自 MIT Technology Review,虎嗅編譯

互聯網公司記錄使用者的線上使用習慣,並利用資料推送廣告的事情,已經是人盡皆知了。但究竟這些使用者資料被使用的細節,仍舊不為人所知。就在上周,一篇新發佈的論文揭示了某些互聯網公司設計的廣告系統演算法是如何運作的。對許多人來說,內幕令人震驚

卡耐基梅隆大學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國際計算器科學中心 (International Computer Science Institute) 的研究員們設計了一種工具,能夠探測 Google 在協力廠商網站上的廣告定向 (ad targeting)。研究結果發現,被 Google 系統認為是男性求職者的互聯網流覽使用者,和同等情況下的女性使用者相比,在下次流覽某一新聞網站時出現一份高薪管理職位招聘廣告的機率,要高出許多。

研究人員還發現,被稱為「廣告設置」的 Google 廣告資訊透明度工具,也就是該公司用來讓用戶自己查看、編輯「興趣愛好」的設置工具,並沒有始終體現出該公司用來定位用戶所使用的潛在敏感資訊。比如,流覽目標受眾是有藥物濫用問題人群的網站,會觸發一大批和康復治療專案有關的廣告,但是在 Google 的廣告資訊透明度頁面上沒有任何變化。

Google 的廣告設置頁

導致這些特殊情況發生的原因尚不清楚,Google 的廣告服務系統是非常複雜的。Google 使用其搜集的數據進行目標人群的廣告定位,但是廣告採購者會基於興趣愛好的人口分佈情況做一些自己的調整,也有可能基於自己搜集的用戶在線數據,在某些類型的廣告上做一些額外的用戶定位。雖然這些案例中的情況並沒有違反任何美國的隱私保護規定,但是 Google 宣稱的用戶隱私條款中明文禁止搜集用戶「健康狀況」方面的資訊用於廣告定位。卡耐基梅隆大學副教授達塔 (Anupam Datta) 表示,這些問題說明,需要設計更多工具,分析、揭示這些互聯網公司的廣告系統是如何對用戶進行區別對待的

「我認為這次的研究結果表明,在目前廣告行業生態的一些公司中,某種歧視性的現象開始出現,透明度缺失,」達塔說道,「這是站在社會整體角度的一種擔憂。」他表示,像 Google 這樣規模的廣告系統,會影響到人們所獲取的資訊,甚至有可能影響到他們的決定,瞭解這些公司如何使用我們的個人數據,是非常重要的

該項目的研究員們已經開始與微軟公司合作,對該公司的 Bing 搜尋引擎進行調查,尋找在廣告定位過程中潛在的有問題模式。達塔透露,運營在線廣告網絡的互聯網公司甚至有時也不是很清楚系統是如何對用戶進行推論的。達塔和他兩位卡耐基梅隆大學的同事,于上週四在費城舉行的隱私加強技術研討會 (Privacy Enhancing Technologies Symposium) 上發布了他們的論文研究

研究人員表示,去年曾就此研究結果聯繫了 Google,但是該公司並沒有官方回應。但今年六月,研究人員發現 Google 在其廣告設置頁面加入了免責條款。該頁面顯示的「興趣類別」現在被描述成隻控制「你看到的某些 Google 廣告」,不包括那些協力廠商使用自己數據後的廣告。達塔表示,這一調整極大地限制了 Google 透明度設置的有效性

「廣告主能夠選擇去定位他們希望達到的受眾,我們有相關的政策,基於興趣的廣告類型是被允許的,」 Google 發言人 Andrea Faville 在郵件中說到,「我們通過使用『為何是這個廣告』 (Why This Ad) 提示和『廣告設置』功能,向用戶提供透明度,此外還有退出『基於興趣展示廣告』的選擇。」 Google 目前正在對該項目的研究方法進行分析,並試圖理解其研究結果

達塔等人設計的研究工具,通過發送成百上千條機器處理過的 Web 瀏覽請求,在網絡上留下了事先準備好的資訊蹤跡,這樣廣告定位系統就能推測出某種興趣取向或瀏覽活動。當每一條自動化的瀏覽請求在訪問使用 Google 廣告系統的新聞網站時,該工具會記錄下有哪些廣告結果被展示出來,並記錄下廣告設置頁面的改動情況。在某些試驗中,頁面會被編輯,以便尋找不同廣告定位方式的區別,比如瀏覽用戶性別不同的情況。該工具會自動標識統計數據上的巨大差異,也就是在使用不同興趣參數或用戶位置參數時,廣告結果所表現出的不同

哥倫比亞大學副教授羅克珊娜認為,目前這種研究方法得到的結果更多是象徵意義。「你沒辦法得到特別大的結論,因為我們還沒有進行大量的分析,這些案例也可能是少數特殊情況,」她說道,「我們現在需要的是能夠以更大規模研究這一問題的基礎架構和工具。」她表示,主張隱私保護的民權組織和政府監管部門需要跟上互聯網公司開發利用數據的節奏,仔細觀察演算法如何跟蹤、記錄用戶行為尤其重要,特別是在展示廣告和調節產品價格方面

去年美國白宮曾發布了一份有關「大數據」的報告,其中特別提到

「個人資訊在住房、信貸、就業、健康、教育和消費等領域的應用,一直以來都受到公民權利的保護,數據分析技術的出現可能會讓這種保護逐漸式微。

回到本文最初的「百度用戶隱私權案」,胡淩教授的評論文章在談到判決結果時指出:「為了追求形式上的法治,法院向技術和新經濟妥協了,默認了免費使用用戶資訊的商業模式。」他同時呼籲:「要徹底解決未來的難題,法律有必要承認個人資訊的財產權利,進而對互聯網公司的行為加以約束。」

From 虎嗅


 用戶越發關注隱私,廣告算法如何使用個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