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出行擁有科技創業史上最多的細分風口,幾乎每個領域都有膨脹的需求和廣闊的空間,但真正讓資本敞開大門的還是滴滴和Uber,兩家完成了多輪融資的公司,最新一輪融資額度都有爆表的趨勢,在與投資人接觸的過程中,他們還都無一例外地「震驚」於投資人的主動。
Uber宣稱投資人顯示了「極大的熱情和信心」,「不論是估值還是投資金額均超出了預期」。後來居上的是滴滴,柳青一面在內部郵件中描述全球20家頂級基金排隊送錢的盛況,一面又適時地宣佈了幾宗「最」:「有史以來融到最多錢的互聯網公司」,「世界歷史上最快最大規模的融資」,但有一宗「最」卻被忽視了:滴滴「必須成為最敬畏每一分錢的互聯網公司」。
滴滴的表態
柳青八面玲瓏的得體表述其實暗示了一種轉變:
七輪融資積累了35億美元的滴滴不會執念與Uber再打一場火併快的式的補貼大戰了,滴滴更關心的是如何在一個完整的經濟週期內去實現程維所說的一站式出行平臺的商業價值,規模效應+運營效率將成為滴滴未來致勝的法寶,簡單的價格戰除了助長刷單,只會吸引毫無粘性的屌絲群體,既不符合投資人的利益,也會讓價格長期偏離價值,對行業造成傷害,這是滴滴希望傳達並能夠被Uber聽懂進而達成的默契。
柳青這一理論的形成基於兩種考量:
1、滴滴有條件用規模平抑補貼
如果我們相信曬出的數據,滴滴已經是一個規模十倍於Uber的一站式出行平臺,那麼訂單量的急劇增長就讓平抑補貼成為可能,柳青提供了一種演算法:如果一位司機每天期望有300元左右的收入,通常有兩種途徑,一是訂單所創造的收入雖然不足而由平臺補貼完成,很顯然這不是健康的業態;另一種是平臺創造了足夠的訂單,司機辛勤工作,快樂掙錢,這是良性發展。近年來急劇擴張,進入多個細分市場的滴滴選擇了後者。
2、滴滴希望與乘客和司機共贏
不斷變化的競爭態勢要求滴滴必須扭轉像Uber那種「名滿天下,謗亦隨之」的經營模式。柳青在內部郵件中一面肯定滴滴3年來的豐碩成果,一面強調要讓生態圈的所有參與者共贏,在滴滴的下一個三年規劃中,赫然就有為3000萬人提供出行,服務1000萬司機的並行目標。
都在做平臺,Uber與滴滴面臨的情勢不同
Uber已經意識到中國市場的特殊性,很可能也估計到會面臨穀歌式的困境,所以已有未雨籌謀的佈局,但Uber的平臺化戰略在中國仍然面臨各種挑戰。
在Uber的產品矩陣中,UberX、UberXL和UberBlack不成氣候,平臺的整體訂單嚴重依賴低端產品人民優步,而補貼的泛濫弱化了Uber原本擁有的小圈子優越感,急劇增加的刷單現象和日益大眾化的用戶群體放大了線下體驗的劣勢,用戶與平臺溝通困難,流程體系缺乏支撐。
在可預見的未來,Uber只能以補貼衝量來對抗滴滴,因為Airbnb和Uber自身的經驗都證明,P2P經濟沒有第二名!刷單對Uber是那種不時發作卻羞於診治的頑疾,華麗的數據讓人陶醉,流血的財報讓人心碎,但深惡痛絕之外,事情還是要一分為二的,有組織的團夥刷單必須打擊,而司機的刷單則要有「包容性」,基本原則是懲戒初犯,清理慣犯。
簡而言之,刷單將是中國互聯網出行初級階段長期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
滴滴的打車業務由於積累的爭議太多,短時間又難以破局,這項業務的收益與風險已然不成正比。以打車發家,以打車為名的滴滴打車正在給打車軟件之外增加更多選項,但滴滴仍需要這個入口為其他產品導流,這符合柳青在受訪時用酒店所做的比喻:順風車和快車是連鎖快捷酒店,而專車是三星酒店。滴滴的多元化產品戰略所在乎的並不是某個產品或某幾個城市的贏利,而是發揮集客的協同效應,這也是滴滴為什麼不像快的那樣拆分獨立的一號專車的根本原因。
目前滴滴的平臺戰略在順風車和快車兩個領域火力全開,順風車廣告由馬化騰領銜的一眾大佬月臺,顯示出前所未有的雄心,不到一月的時間,日訂單峰值已經超過60萬。
滴滴之所以看重順風車、代駕、巴士等產品,是因為它們的產品屬性可以順應《小客車合乘出行意見》等政府治堵方案,借力智慧交通的同時又有公益屬性,同時社交屬性的口碑延伸將對品牌產生良性引導,為滴滴爭取更多的同盟軍。
快車是純粹的競爭產品,在Uber補貼最猛的那段時間,滴滴需要在打車和專車之間,提供一種可與人民優步競爭的低價產品,它不僅消化了專車的冗餘運力,防止了司機的流失,也抑制了人民優步的快速擴張,因此在新一輪融資宣佈後,快車又開始了大躍進,註冊司機就送100元,接單和推薦朋友還有高額獎勵,在某些城市大幅下調里程費和時長費等等,這也顯示出滴滴狙擊Uber的決心。
既然滴滴要複製當年淘寶擊敗eBay的奇跡,Uber就不能坐以待斃,在今年剩下的時間裡,Uber勢必大力推進當地語系化,完善並適當擴充產品線以應對滴滴的多元化競爭。
From 蟲二
滴滴和Uber的生死時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