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美國歌手Taylor Swift宣布將自己的音樂作品在流媒體服務Spotify上下架,隨後她又對《華爾街日報》表示 「音樂是藝術,藝術是重要而罕見的,是有價值的,而有價值的東西應該付費購買,而不應該免費。」此番言論過後Spotify的CEO也忍不住站了出來,他表示Spotify從2013年至今已經向廠牌、發行商和版權代理公司支付了10億美元,從這項服務誕生以來總計的版權費用已經超過20億美元。

此次矛盾雖不是音樂圈與在線音樂服務的第一次衝突,但是這場愈演愈烈的風波也將原本隱藏在數字音樂和實體音樂之間,音樂人與音樂服務商之間那脆弱的平衡打破,在現如今略顯微妙的形式下,關於音樂人分成、關於數字音樂售賣、關於流媒體音樂服務,似乎又要掀起新一輪的變革了。

移動影響生活,也將改變音樂產業

移動互聯網的大潮已經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也讓我們的信息終端從PC轉移到了手機和平板上。對於音樂來說也是如此,今後我們泡在電腦前的時間可能會減少,但是不管身在何處,手機總會在我們的身邊。從這個角度來說,移動音樂服務的出現不僅順應網絡發展潮流也能解決音樂播放的空間局限性。

數據顯示,整個2013年的移動流媒體音樂收入增長將超過40%,達17億美元。作為下一個潛在的發展領域,已經有不少具有前瞻性的公司開始布局。除了創業型公司開發出的產品如Pandora、Spotify、Rdio和Deezer之外,互聯網巨頭如谷歌、蘋果、亞馬遜以及微軟,也都不甘示弱地想要在流媒體服務中分一杯羹,谷歌推出Google Play Music All Access,旗下的視頻平台Youtube也推出了移動端的音樂流媒體訂閱服務Music Key,蘋果通過收購Beats而得到了Beats Music,亞馬遜搞出了Prime Music,微軟則開發了Xbox Music。

這些服務大多數採取包月付費的形式,付費之後可以在網頁和移動端隨時享用流媒體服務所提供的海量正版音樂庫,而不需要再去單獨花錢購買數字專輯或是單曲,可以說流媒體音樂服務將原本的一對一購買變成了一次購買多次享用的模式,這種模式的變革現在來看對於音樂產業是具有顛覆性的。

iTunes音樂是一個實體售賣向流媒體音樂過渡的中間產物

1984年索尼掀起了CD播放器普及革命開始,CD用了20年時間將黑膠唱片和盒式磁帶擠入歷史博物館中。CD這種介質經歷了和被它淘汰掉的那些介質一樣的從無到有如再到日中天的歷史軌跡,而這軌跡的結局也是異常相似的,21世紀以來,iTunes模式的橫空出世,顛覆性的首創的單曲付費下載,音樂人分成模式,改變了唱片工業「打包式」的銷售模式和策略。在隨後的多年裡,iTunes上的單曲銷量佔據絕對優勢,數字音樂已經打敗實體音樂成為了主流。

不過網絡的發展的速度和它所帶來的改變總是讓我們意想不到,網速的提升和移動網絡的普及讓下載這個步驟開始變得有些多餘,Statista的數據顯示,自2005年以來,數字音樂下載的增長速度就已經開始逐年放緩,而到2013年,數字單曲下載首次出現了負增長。從數字音樂收入來看,數字音樂下載從2008年到2013年增長了 54%,而流媒體服務則出現爆炸性增長,其中付費訂閱流媒體收入增長了367%,免費有廣告流媒體收入增長了293%。數字音樂銷售的龍頭iTunes也無法避免下滑的事實,廉價的流媒體音樂服務正在吞噬iTunes的下載市場,這極大的影響到了蘋果的業務。

另一項數據顯示,在2014年iTunes下載量上的表現繼續了2013年的頹勢,下滑13%到14%左右。這也讓蘋果不得不正視事實,在收購Beats的同時也將它下屬的流媒體服務Beats Music收入囊中,有效的彌補了流媒體音樂服務上的不足,並且宣布在未來幾年會將重點傾斜向流媒體音樂。

其實iTunes的出現是一個突破,但是回顧歷史我們也不難發現似乎它也只是一個時期的必然產物。在網絡逐漸興起的過程中,在實體音樂持續下滑,數字音樂蓬勃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有這麼一個平台出現充當數字音樂銷售的橋頭堡,而iTunes就是這麼一個角色,它對於數字音樂的貢獻遠不在銷售本身,而在於制定了一套銷售平台、唱片公司和歌手之間的分成模式,這對於數字音樂的發展有着革命性的推動作用。而當網絡變得更加普及、設備更加便攜時,發生改變的不再是音樂的介質,甚至連傳統的音樂銷售模式都面臨著顛覆,付費購買下載正在向著付費包月的模式轉變,而欣賞音樂也無需要把音樂下載到終端設備上,多終端同步的在線收聽模式更加符合現在用戶的需求,連代表了數字音樂下載時代盛世的iPod也面臨無人問津和停產的尷尬,由此可見這一代表未來的趨勢似乎正變得不可逆轉,猶如當年的黑膠唱片面對新興的CD唱片的那種無力感。

iTunes現在仍然是數字音樂交易的第一大平台,而黑膠唱片也並沒有死去,他變成為了人們對音樂收藏懷舊,托付情感的道具。時代在進步,人們的需求在改變,不變的是對音樂本身的追求,至於形式也好、介質也罷,對於延續千百年的音樂來說也許都只是匆匆過客。

流媒體音樂服務時代歌手該如何面對

說道開篇Taylor Swift和Spotify之間的矛盾,其實這也並不是第一個向Spotify叫板的歌手,Radiohead、Thom Yorke、Jason Aldean這些大牌歌手也都曾把自己的音樂作品從Spotify中下架。至於其中原因,倒也都差不多,無非是感覺在流媒體平台上歌手得不到分成,或者說是分成微乎其微。我們還拿目前人氣最旺的Taylor來說,她的唱片公司僅僅能從Spotify這獲得49.6萬美元的費用,這相比起iTunes上的銷售分成來說簡直是天壤之別。然而在這個數字音樂銷量下滑,流媒體音樂服務大幅增長的時代,歌手的這種抗爭又顯得是那麼的不合時宜,就是Taylor Swift這樣超高人氣的歌手也註定掀不起多麼大的波浪。

從音樂人的角度來說,大多數的音樂人都是音樂付費的堅決擁護者,而且其中不少人都認為音樂的價值遠遠被低估了——即使是在網絡上付費下載。每一位歌手內心都希望能夠被人重視,想讓音樂,讓每一首歌,成為藝術品,實現其藝術價值,而不是被人用來消遣的娛樂產品。其次,以Spotify為代表的這一類產品本身對於藝人的重視程度的確是不夠的,尤其是在擁有了海量的正版音樂媒體庫,Spotify等服務對於藝人的提成是非常少的,與iTunes相比更是微乎其微。如果這種情況一直持續,流媒體極有可能完全擊敗下載以及實體,進入完全的流媒時代。至於這種時代對於聽眾到底是好還是壞還有待商榷,但是對於藝人的打擊絕對是毀滅性的。因此,少數歌手的過激反應實際上是對自己音樂作品的一種保護,也是一種無奈的抗爭。

不過不少歌手也在積極的尋找適合的合作模式,來自瑞典的全球著名DJ Avicii通過流媒體賺的錢已經超過了數字音樂下載和實體唱片銷售數額,而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因為他的國家已經處在了全民Spotify時代,盜版在法律的限制下基本滅絕,而廉價的流媒體音樂服務也正逐步取代iTunes,在只有Spotify的情況下,合作成了唯一的選擇,也成了讓他更加富有的選擇。

除此之外,在國外也有不少獨立的網站在推出和歌手合作的音樂訂閱服務,比如一個叫作Bandcamp的音樂網站,原本是為獨立音樂人提供售賣和試聽空間,現在推出了他們的音樂訂閱服務,允許每一個音樂人可以單獨售賣他們自己的音樂訂閱,且可以自由定價。購買后,歌迷就可以在Bandcamp網頁和移動應用中收聽這位音樂人的所有歌曲。這些方式現在來看未必成熟,但至少讓也我們看到有很多歌手和音樂網站在為探索新的商業模式而不斷努力。

國內市場會跟進嗎,我們還要等多久

目前有關音樂流媒體服務,在西方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然而在亞洲,音樂流媒體服務還算是一塊尚待開發的新領域,一些在西方已經普遍流行的音樂流媒體服務商也開始將其觸角伸向亞洲,2012年8月,Deezer開始進軍亞洲市場。2013年4月,Spotify在香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正式發布,宣告其首次登陸亞洲大陸;而同年6月,Rdio也選擇了香港和馬來西亞,作為其開拓亞洲領域的首站。

具體到大陸的音樂市場,這一個改變似乎還未到來,由於還存在着大量盜版音樂的問題,以及缺少付費習慣和傳統,國內的音樂市場還處在一個低水平的發展階段,目前國內的幾大音樂平台也是剛剛走過和盜版作鬥爭的時代,目前的當務之急正在致力於提升音樂的品質和購買大量正版版權。不過暫時的落後不代表不會跟進,前不久QQ音樂剛剛和華納音樂簽署了合作協議,相信其中必有關於發展流媒體音樂服務的內容,或者說騰訊肯定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塊市場的發展潛力,正在潛心布局。

未來幾年的國內音樂市場,音樂服務商和大型唱片公司之間的合作肯定會越來越密切,也許過不了多久,國內的樂迷也會像其他國家的歌迷一樣走進一個全新的流媒體音樂時代。

From 邵魯文


 流媒體服務怎麼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