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7月3日,虎嗅在上海舉辦了2015年夏季F&M創新節。在「上海適合創業嗎?」的辯論環節之後,分眾傳媒創始人、董事長健首席執行官江南春做了主題演講:「移動互聯網時代分眾傳媒的變革」。

如下為現場內容速記,略有調整:

各位大家好!非常高興今天作為虎嗅網重要的同志,同樣是虎嗅網的讀者做一個交流,既然是一個創新節,我們也分享分享。

我覺得無論是初創型企業,還是已經有十幾年或者更長曆史的公司來說,都不可避免地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碰到很多困擾和糾結。你的商業模式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怎麼產生借力或是被互聯網摧毀,都在兩者之間。

我借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從三、四年之前開始的移動互聯網崛起當中,分眾作為一家跟移動互聯網原來沒有太大關係的公司,怎麼思考它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生存的方法。我們當時的思考路徑就三個:一個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什麼是不變的,我們的存量資產是什麼;第二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對我們傳媒業來說,改造了什麼東西;第三就是看我們在移動互聯網技術帶動之下,創造什麼樣的增量資產。

我當時就是從這個角度研究,分眾在移動互聯網思考、戰略什麼。

我做了很多思考,第一個部分關於什麼是不變的,傳媒業只有兩句話是對的,一個關於主動,另一個關於被動。比如大學生這個群體,他的主動資訊模式是QQ、人人。生活空間是寢室、教學樓、操場。對於一個20到25歲的人來說,資訊模式就是微信、微博。生活空間是家、公司、菜場。

我們從接觸信息角度來說,不需要去研究報紙、互聯網。後者留給媒體人去了解。

主動:信息爆炸、內容被取代、傳播難度高

中國的情況我一直在研究,在主動資訊模式當中,移動互聯網導致的結果是資訊模式多元化、碎片化,過去5年當中整個信息量翻了幾倍。結果是,你走過、路過的信息很多,記得住的信息很少,有感的信息更少。廣告本來就是一個不太被人記憶的東西,在今天的市場當中,大家看到,廣告做上去的效果越來越差,一個新品牌被消費者記住所需要的能力和成本水平,變得很高。一個老品牌想說一個新信息很難被記住。一瓶康師傅綠茶,大家都知道這個產品,這個產品存在這麼多年,但你們知道康師傅綠茶代言人是誰嗎。今天娃哈哈廣告到底是誰,真的有人知道嗎。

今天消費者每天信息接受的能力越來越強,你每天在刷屏,你還記得嗎。這個信息究竟在你的腦袋裡面有沒有着落呢。真正記住的信息,比如說亞投行成立了,黃海波嫖娼了,除此之外消費者憑什麼記住一個商品的信息,或者一個品牌的信息?它沒有必要花這個時間去記憶。今天一個新品牌的廣告很難被記住,一個老品牌想說新信息也非常難。

第二個狀況,我們面臨很大的挑戰是,今天很多的內容開始被取代。比如說電視和新聞,有了手機端這些節目的意義並不是那麼大。所以拿娛樂版來說,加多寶中國好聲音大家知道吧,賭對中國的娛樂節目還是靠硬道理。今天中國三千多個欄目,真正影響的是3到5個,真正堵的是3到5個冠名贊助商,這些冠名贊助商當中,加多寶還是OK的,當你做這個欄目贊助商,它的影響力還是足夠的。

但是你只能做前3和前5,而且是冠名贊助商,因為在那種行為下,消費者消費的是內容,不會消費廣告,做冠名贊助商植入內容,有無數鏡頭植入,你才能夠記住。做娛樂就是植入到娛樂內容裡面去,成為冠名贊助商。還有娛樂,就是電影院,電影院是消費者的核心娛樂。今天無法想象在2006年我會去投資華誼兄弟,根本無法想象今天《速7》有27億的票房,《港窘》有30億票房。這個時候我們看到的現象是,以影院為代表的娛樂崛起。

第三部分是小米模式。創造可以被傳播的內容成本最低,可以融入到社會重大話題一定是成本最低的方法,因為成本最低,所以難度也最高。過去幾年當中,很多公司投入社會話題,製造一個傳播點,創建一個品牌。過去幾年裡小米成功了,我們還看到有幾個成功的?品牌在一個新的傳播點之後,並不意味着就成了一個重大的品牌,變成了強大的品牌。過去5年當中,社交媒體已經佔據大家收視的70%。什麼渠道能創建一個品牌,我覺得屈指可數。最後只有5到10個。

上面說的是主動的。

被動:植入必經軌跡、細分受眾、足夠曝光

我覺得分眾做的事情是被動的。我們是二流公司。

偉大公司都是做資訊模式。人的資訊永遠在變,偉大公司要承擔偉大挑戰。我認為,人的資訊模式永遠在巨變,人的生活空間不變。無論微博、還是微信,一個人總要回家,一個人總要上班。在這種角度上,分眾工作就是把廣告植入到消費者必經生活軌跡上。

在場每個人都是上海人,電梯裡面有海報,屏幕都到樓宇電梯口,裡面放的是廣告。消費者接受信息的成本幾乎為零。我的想法是說,不要讓消費者太多選擇,抓住消費者必經之路。一個人必然要回家,必然要去買東西,必然要看電影。如何把廣告植入進去,成為他必經之路上唯一的一個廣告?馬路上路過多少個候車廳?100個候車廳,100個公交車身廣告,在你家裡就這兩塊板,最多兩個電梯4到6塊板。你早上爬起來,第一個廣告和回去最後一個廣告無非就是那兩個廣告。你在狹小空間無法忽略它的存在,而且能成為你記住的廣告。

第二部分要解決的問題是,沒有人要看廣告,廣告是遭人厭的東西。廣告在內容型媒體上必須植入內容。而在純粹內容性媒體上,純粹插播廣告沒有什麼太大結果。分眾是一種渠道型媒體。憑什麼大家看廣告?世界上最難的雜誌是航空雜誌,你坐上去看的內容永遠不知道。你知不知道航空雜誌的廣告是什麼?大家知道封底無非就是卡地亞等等,還有按摩椅。但是你看一本財經類雜誌,你很可能到基金黑幕、安邦保險。廣告和無聊商品,廣告比無聊還好一點,至少有點信息。我把一本航空雜誌寄你們家,你們會看嗎,你肯定不會看,但是在飛機上就會變成日常的行為。

分眾第一天做的是細分受眾,CCTV的工作就是讓10億人看3遍,我們讓1億多人看30遍。你把20歲以下的拋去,把40歲以下的拋去,月收入在5千以上的,讓他看到足夠的遍數,這個就是我們要做的事情。說說我們的框架:背後是物業,比如茅台、五糧液主要想做政府官員小區、鐵道公寓、文化公寓等等。而國美、蘇寧附近的樓是入住率低的小區。汽車公司為什麼喜歡?因為奔馳汽車就去3萬一平的小區。賣奶粉為什麼喜歡?因為賣奶粉是嬰童店,圍繞終端展開。

存量和增量、數據搜集和匹配

我剛才說的,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些存量資產沒有什麼影響,但是它的變量資產是什麼?

有些時候我們說的無聊是不是一個挑戰?我們發覺手機盯着走,大家就不無聊了?我們發覺框架沒有什麼影響。感謝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在電梯里覆蓋很差,大家進去只有電話信號,還沒有3G信號。我們看到電影院燈一滅很少有人看手機,但是樓宇電視電梯口原來5%的人看手機,現在10%的人看手機,這個也是挑戰。

但是反過來說,我認為各大媒體相比我們,挑戰已經比較少了。PC互聯網也是顛覆性的廣告。我認為在面對這麼多挑戰之外,分眾已經一個比較少的挑戰了,因為你站在那邊沒什麼事做。一個人在穩定狀態當中,他就容易做這件事。而且在比較長的時間,5到10分鐘以上就OK。但是2、3分鐘這個人狀態就比較短。

第三個問題,你在這個市場上有一定挑戰,但是挑戰不是那麼強,它會帶來什麼樣的增量?分眾在移動互聯網說了兩個戰略,向上O2O,還有一個向上雲戰略。比如某個地方的5千人在手機上搜索過什麼東西,它搜索的內容會被這個經緯度綁定,我們可以知道這個經緯度過去5千個人對母嬰的搜索概率,甚至對奔馳的搜索概率是什麼。我們可以把小區和寫字樓經緯度標上14個大的品類,500個品牌。這些品類不同的指數,這樣我們就知道品牌需求什麼。還有一個是電商,我們跟很多電商合作,電商送貨的時候,比如說星河灣這個小區,比如說這個小區買的洗髮水到底是海飛絲,還是飄柔還是什麼。

第二部分我們看O2O戰略,大家拉開微信搖一搖,手機上就帶來優惠券,我們為了這個東西做了一個嘗試,分眾原來一個強制性收視模式,如何把容量變用戶,如何把流量轉化成實際。每個企業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都會有它的戰略,有它的O2O戰略,有它的雲對端的戰略,每一個公司都無可避免跟互聯網深度的融合。

我期待未來跟虎嗅網更多的交流和機會,謝謝大家!

分眾變革是什麼?只有兩個數據有價值、終極模式已實現

虎嗅作者提問:剛才您的演講很精彩,分眾的成功相當一部分因為兩個原因,一個是被動,還有一個是在當時是相對精準,但是在移動互聯網發展到今天,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有非常大的變化,最主要的變化一個就是主動,越來越主動,還有一個就是越來越個性化,還有一個就是互動。其實在這幾方面來講,分眾原來的優勢被動已經有非常大的挑戰,你前面說了咱們優勢是空間,但是現在在同一個場景,同一個空間,大家看分眾時間或者注意力被大大削減了。你的演講主題是變革,你覺得面對這個挑戰,分眾真正要做的變革如果只有一點的話,你覺得是什麼?

江南春:我認為我們的空間沒有受到太大挑戰,如果跟各大媒體相比,在很多媒體被稀釋同時,我們沒有太大挑戰。我們不是咨詢公司,除非你的生活軌跡被改變了。其實樓宇有一定影響,我們看到很多營收,中國廣告營收都在往下走的時候,我們還大幅度上升。我們客戶是天貓,是京東,互聯網公司都是我們的客戶,是滴滴打車,是這些公司。

我覺得最大的特點,當信息高度碎片化的時候,反而今天相對來說,分眾還比較集中。一個人無法迴避上班、回家這些情況。

我們要的變革如何更精準和更互動。更精準從雲端入手,以後可以想象一個事情,我們在電梯裡面,在我們公司機器上,你可以走到我們公司電梯口,我們根據這個屏幕你走過來廣告是不一樣的。

你在機器裡面有Wifi,你會感應到這個人走進來,你只要開着Wifi我就能感應到你的地址,我就可以感應到你的雲端。這個地址在過去一個月馬雲淘寶天貓上買過什麼東西,我就發了一個指令,這個裡面存了300個廣告,當你靠近我的時候我給你推哪個廣告,其實在我們系統當中很容易實現的事情。

我們就做了這個事情,只是我們覺得今天還太早。這個東西是未來一個終極模式。

很多人都講大數據,只有兩個數據是有價值,一個是搜索數據,一個是購物數據。這個核心數據就是要抓住消費者品類需求和品牌需求:他對哪些品牌有興趣,他對哪些品類有興趣。

第二部分如何做得更有互動,機器上,比如說框架上現在很多人放微信號掃一掃,我們微信碰到的問題因為信號不好反而成為問題。現在很多機器板上不加NFC,如果你手機都加NFC,你手機一碰直接下載頁面。但是今天技術是不是到了這個程度,我們已經把NFC芯片放到裡面了。如果它進入了,以後框架就像一個一個超市,你手機靠進去就可以購買。所以我覺得大方向就是這樣,無非是如何做得更精準。第二做得如何更互動,這個就是如何形成交易的畫像,這個才是終極的模式。

From 虎嗅


 江南春:廣告終極模式已經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