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政壇出了一股南洋風,但今天講的題目不是國師的南洋城邦論,而是在砂勞越搞到熱烘烘的公投運動。如果有仔細研讀馬來西亞的政治局勢,其實不難發現到東馬兩州,砂勞越和沙巴都有公投運動在發酵中,兩地的歷史和香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她們的公投運動又會否成為香港的模式?砂勞越和沙巴在1963年9月16日正式加入馬來西亞聯邦,而香港於1997年7月1日由英國主權移交到中國,兩者看似沒有什麼相似的地方,但是兩者在歷史上,差不多是經歷一樣的過程,那就是要由當年兩地的民意說起。

大馬來西亞計劃背景

首先由大馬來西亞計劃講起,馬來西亞在19世紀末來說是一個地理名詞,意思是指馬來半島(Malay Archipelago)。因此在1963年9月16日前都不是一個政治實體,而是一個概念,馬來西亞這個概念早在上世紀30年代已經出現,由於當時馬來亞,印尼都是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所以當地的馬來群體就發動大馬來由運動(Melayu Raya),印尼,馬來亞,菲律賓的政府領袖都曾有成立馬來西亞的概念來達到解殖,所謂大馬來由運動,就是要成立一個以馬來民族統一的國家,版圖包括馬來亞半島,爪哇,婆羅洲,蘇門答臘,新加坡,菲律賓和泰國南部。

西馬和英國政府支持大馬來西亞計劃的原因  

馬來西亞計劃最終由東姑阿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 )發動,但當然英國政府在背後還是策動整個計劃。以馬來亞的角度出發,因為婆羅州有不少天然資源,對發展國家有利。另外,馬新合併下華人人口會比馬來人多,馬來人的政權有可能受華人威脅,如果只有馬新合併的局面,土著(已包馬來人)的人口是3,322,534人,華人的人口為3,424,351人;如果只計婆羅洲(包括汶萊)人口分佈,土著(已包馬來人)為872,823人,華人人口為355,491人 。但當馬新合併再加入婆羅洲(包括汶萊),土著(已包馬來人)為4,195,387人,華人為 3,779,842人,因此土著(已包馬來人)的人口比例上升到46.6%,華人人口比例就降到41.9%。筆者認為這是大馬來西亞計劃的重點。當然菲律賓對沙巴主權爭議,印尼的威脅,以至冷戰思維下,堅持反對新加坡和砂勞越赤化[1],也是大馬來西亞計劃成立的原因。[2]

以英國人的角度,支持大馬來西亞計劃,是她們撤離婆羅洲殖民地的一環,她們曾經提出北婆三州聯邦計劃,但因為汶萊不希望分享自己的資源,所以計劃失敗告吹。大馬來西亞計劃就成為英國人把馬來西亞的親英力量連在一起,對抗美國的勢力入侵。另外,也是為了建立一個遠東的利益據點,同樣在冷戰思維下,大馬來西亞計劃是為了反共才成立。

反對大馬來西亞計劃歷史和經過

查看當年的歷史,其實砂勞越的主流民意是反對加入大馬來西亞計劃,以政黨層面來說,砂勞越人民聯合黨(Sarawak United Peoples’ Party SUPP),簡稱人聯黨,,是在上世紀60年代為砂勞越的唯一反對黨,他們的立黨目的也是為了解放被英國殖民的砂勞越,人聯黨同時也與當年砂勞越解放同盟(Sarawak Liberation League SLL), 簡稱砂盟,有深切關係。砂盟也就是後來在婆羅洲風雲一時的北加里曼丹共產黨(North Kalimantan Communist Party)的前身。

政治路線上,人聯黨的右派人士如楊國斯(Yong Kuet Tze),王其輝(Ong Kee Hui)等人聯黨內右派,主要是以議會抗爭來爭取由英國獨立,而黨左派如文銘權(Wen Ming Chyuan ),黃紀作(Bong Kee Chok )等人,主張民眾抗爭,到之後的武裝抗爭。雖然是路線不同,但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要反英獨立,到後來他們是反大馬來西亞計劃。

英國為了要達成大馬來西亞計劃,她組織了一個調查委員會,名為柯波德委員會(Cobbold Commission),在砂勞越各地方發起,聽取民意,可是其委員會的成員都是親大馬來西亞計劃,更沒有一個成員是來自砂勞越。當時人聯黨堅決反對大馬來西亞計劃,她們認為只有砂勞越完全獨立後才會考慮大馬來西亞計劃。因此她們就發動反大馬計劃遊行,支持自治獨立的簽名運。簽名表格更有四種不同語文[3],兩星期內,共收集到114,000名華人和伊班的簽名和蓋印,是佔華人和伊班的24%,單以砂勞越第一省首府古晉(kucing)為例,就已經有20,000人簽名,佔了古晉人口三分之一[4]。人聯黨最後把簽名冊交給柯波德委員會,以表示人民反對大馬計劃的心,其實除了人聯黨,有不少團體,社團,商會都有向調查委員會反映他們反對計劃。

儘管,主流民意是反對大馬計劃,而支持自治獨立,但是柯波德委員會給予大家的答案是三分之一人口贊成,三分一人口是有條件支持計劃,再有三分一人口有分歧意見。對於這個說法,人聯黨認為委員會是不聽從民意,他們無法認同只有20%的人是反對計劃,因此他們就向聯合國投訴委員會的不公平,聯合國回應她們,邀請她們在1962年12底到聯合國在美國的總部,但卻在出發前一天,發生了汶萊政變。事實上此政變,是完全改變了南洋政治局勢,影響之深遠到今日還持續,日後有機會與大家分享。簡單來說,政變後聯合國之行泡湯,人聯黨左派被捕,大量土著成員離開人聯黨,最重要影響是1963 的選舉失利,1963年 的選舉可以說是背水一戰,勝了就有機會獨立,輸了就要加入馬來西亞聯邦。人聯黨在當年基本上控制了第一省和第三省就能成功執政,就有機會以議會方式阻止到大馬來西亞計劃,但事以願為,只差了第三省的一席,人聯黨就離執政擦身而過,是次選擇的失利,也是標誌砂勞越要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SARAWAK independence

砂勞越的公投運動是香港的借鏡

砂勞越的公投運動在這幾年都有明顯的成長,砂勞越和沙巴的人民也意識到自我的身份認同。就以砂勞越為例,他們有此口號,砂勞越是砂勞越人。砂勞越和沙巴人都有馬婆分開概念,更有聲音反對來自馬來亞的政黨,當中包括反對黨。當年以民調來說,主流的聲音是反對大馬來西亞聯邦,人聯黨在當時已經提出要公投來決定加入馬來西亞還是獨立。現在的砂勞越人只是效法當年的前輩,為自己的國土拿回應得的權利。

香港人在近年也有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其實香港和砂勞越當年的情況好像,香港革新會在1982 年就做了一個民調報告,成功訪問人數為982人,訪問對象為20歲以上的成年市民,有高達七成的人市民支持維持現狀 ,三成的市民支持託管地 (這是代表香港在英國或聯合國託管監督下自治以至獨立) ,只有4%的市民是支持回歸中國。這就是中英聯合聲明前的香港主流民意,歷史是不停重覆,英國政府首先是以自己利益為先,出賣砂勞越,再出賣香港,再看柯波德委員沒有砂勞越代表,同樣中英聯合聲明也沒有香港人代表。

香港人和砂勞越最大的不同是,香港人當年沒有什麼大反應,一如鄧小平講,馬照跑,舞照跳,香港人對自己的前途問題是選擇移民,再不是就認命。也不見得當年的香港人有勇氣和英國政府講公投自治獨立,大家請謹記 1971 年中共代替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出任中國常任理事國一位時,第一件事就是把香港和澳門剔除於殖民地名單上,名單上都是在等待民族自決的殖民地,公投來決定民族自決其實是香港應該有的權利。

砂勞越這幾年做的覺醒運動,也許是香港的借鏡,砂勞越人只是要回她們自己應得的權利,香港也是。砂勞越會在今年7月22日(砂勞越獨立日)發動一場公投遊行,其公投內容有全國公投和地區公投,更有主權變更公投,她們已經提審到聯合國,希望在2018年可以舉行公投,決定砂勞越的未來。7月22對砂勞越人來說就是獨立日,因為由英國殖民地過渡到馬來西亞成立日9月16日,中間一個多月是獨立自治的。同樣的情況香港的重光紀念日,其意義比抗戰紀念日的意義大得多了。更可說是香港的獨立日。砂勞越人理應有18條保護州政府的權利,香港又有基本法保障香港的權利,但是一旦兩者都名存實亡時,就是時候要離開不公平的遊戲規則。砂勞越在這方面是香港的前輩,最後用一句說話來做一個總結。

砂勞越最大的障礙不是西馬,而是那些奴婢心態,把西馬看成主人的奴才!連自己的權益也不知,50年的洗腦教育讓他們雖然接觸了資訊的自由,但是頭腦不懂得思考。

希望兩地人民都能共勉之。

參考資料

林鴻達, 32年前一項沒「出街」的民調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211/18621685

陳劍, 拉1越共產主義運動歷史對話

陳偉玉,東馬華人與馬來西亞聯邦之組成(1946-1963),

Micheal Leigh, Party fomation in sarawak

James U.H Chin and Jay Langub,  Reminiscences- Recollections of Sarawak Administrative Service Officers

[1] 新加坡在當時有指是亞洲的古巴

[2] 陳偉玉,東馬華人與馬來西亞聯邦之組成(1946-1963), 頁100-101

[3] 英語,華語,馬來語,伊班語

[4] 陳偉玉,東馬華人與馬來西亞聯邦之組成(1946-1963), 頁113

作者:羅惹(本文章由聚言時報授權提供)


 砂勞越公投運動對香港出路的啟發(羅惹)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