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地時間周一(6月22日)早9點,著名美國電影配樂作曲家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的私人飛機在距加州聖巴巴拉(Santa Barbara)市以北60里處墜毀。警方稱,墜毀時機上只有一名飛行員,且已在墜機事故中身亡。美國娛樂網站「Variety」率先證實了該飛行員正是霍納本人,而就當人們還在期待奇跡發生時,霍納的助理Sylvia Patrycja在Facebook中發布狀態:

「我們失去了一位心胸寬闊又才華橫溢的傑出人士,他是在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情時離開的,感謝大家的支持。」

該信息再度證實詹姆斯·霍納已罹難,享年61歲。

詹姆斯·霍納,這個名字對於許多中國影迷來說可能並不熟悉,又一次,我們是在一位藝術家永遠地停止了創作時,才剛剛了解到他驚人的才華。

才華:從《Titanic》到《狼圖騰》

詹姆斯·霍納曾為許多好萊塢電影創作配樂,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他為《Titanic》所創作的《My Heart Will Go On》,1997年,霍納也正是憑借此一舉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和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兩項大獎。在驟然結束的一生中,他一共11次獲得奧斯卡音樂獎提名,4度贏得格萊美獎、2次獲得金球獎。其他中國觀眾較為熟悉的作品還有《燃情歲月》(1994)、《勇敢的心》(1995)《美麗心靈》(2002)、《阿凡達》(2009)和今年年初在中國上映的《狼圖騰》的配樂。

詹姆斯·霍納1953年出生於洛杉磯,父親是一位捷克裔移民,也是一位布景設計師和藝術指導,也許正是在父親的影響下,霍納和他的哥哥都和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霍納的哥哥是一位作家和紀錄片導演。

霍納自5歲起開始練習鋼琴,早年曾在倫敦的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學習數年。後來在美國電影藝術的頂尖學府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取得博士學位。

1979年,霍納開始為創作電影歌曲,一開始,他是為美國電影學院及新世界電影公司出品的一些低成本恐怖片或科幻片配樂,3年後,霍納以《星際爭霸戰2:可汗怒吼》主題曲打入好萊塢的一線作曲家行列。

1986年霍納依靠為卡梅隆執導的科幻片《異形》的配樂首度獲得奧斯卡原創音樂的提名,隔年更以《美國鼠譚》入圍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提名,在1997年,霍納為《Titanic》創作的主題曲《My heart will go on》不僅贏得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更成為史上最賣座的電影原聲音樂專輯,全球大賣超過3000萬張。

霍納擅於為劇情片作曲,在創作風格上,他偏愛用古典交響樂和有地域或時代特徵的大氣樂曲為劇情主線做鋪墊,用緊湊加快的管弦樂配合劇情突變的節奏和戲劇矛盾的頂點,如果你正在回顧他的作品,你能很明顯地感受到這種特點。

霍納非同一般地熱愛古典交響樂,在百度百科他的詞條中,有一段這樣的描述:「他認為面對古典交響樂和電影音樂的創作選擇,他會選擇交響樂,理由很簡單,作曲家可以被電影畫面感動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可是回到鍵盤上作曲的時候,根本不可以天馬行空去發揮,必須緊緊盯着電影畫面,數着秒針和底片格數,清清楚楚地計算出音樂的起承轉合。而且,電影導演留給音樂發揮的空間通常不過三五分鐘而已,音樂氣勢才要蘊釀上揚,馬上就得草草結束,實在不過癮。」

爭議:音樂的借用

許多詹姆斯·霍納的作品都混合了他自己早年的作品,或者包含了摘編或改編的其他古典音樂家的作品片段。例如,他在《星際迷航II:可汗的憤怒》和《星際迷航III:魔宮龍虎鬥》的作曲中就摘編了原蘇聯著名作曲家、鋼琴家的作品《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和《羅密歐與朱麗葉》,電影中英勇主題的部分和高潮戰鬥場景則分別根據羅伯特·舒曼的《萊茵交響曲》和瓦格納和奧爾夫的作品改編和摘編。

雖然「借用音樂」自中世紀以來已經司空見慣,且有大量的音樂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廣泛借用着前人的經典,但仍有一些批評家認為霍納借用其他作曲家以及他自己的早期作品的方式,使他的作品缺乏真實性。

再有才華的藝術家都免不了遭受質疑。然而當我們回想起霍納,這些爭議都會難尋蹤跡,我們耳邊還會響起永恆經典的《我心永恆》。

From 虎嗅


 配樂大師詹姆斯·霍納墜機身亡,留下《Titanic》主題曲循環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