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當你在北上廣深等地乘坐地鐵,或許會赫然發現,LinkedIn——這家來自矽谷的明星企業開始大規模投放廣告,其創始人裡德·霍夫曼甚至親自坐地鐵「觀賞」這種頗為接地氣的廣告形式——你知道,在此之前,砸錢打線下廣告對於美國互聯網公司來說多少有些不可理喻

嗯,從線下堪稱「異端」的推廣方式上,可以一窺LinkedIn對於中國市場的勃勃野心。而相比廣告,傳聞中即將上線的LinkedIn專為中國市場開發的全新職業社交產品無疑更具想像空間——為中國市場獨立開發新品,這完全有悖於過往任何一家跨國互聯網公司的玩法。而考慮到此前美國互聯網先烈們在華的屢戰屢敗,難免讓人產生對等的期許與疑惑:LinkedIn到底會接地氣到什麼程度

就在幾天前,領英微信公號裡一條關於召集北京國貿、廣州珠江新城、深圳福田三個區域的用戶建立微信群的消息,就引發了不少業內人士的遐想,難道這是LinkedIn將開發基於地理位置、職業興趣甚至線下特定活動功能的先兆

領英中國老大沈博陽曾用「無趣但有用」形容自家產品,但無論是不甘於此還是不能於此,面對脈脈、會會等更多本土創業公司的來勢洶洶,LinkedIn這家掛著高冷氣質的矽谷來客,似乎也想「有趣」一些——至少在中國。而毫無疑問,就像其創始人和公司所倡導的,這需要冒更大且更睿智的風險。那麼問題來了:LinkedIn為中國用戶量身定製的新產品將會有怎樣的變革

移動端:兼備工具與社

LinkedIn入華一年多以來,無論是與微信合作領英名片,與QQ郵箱創造第一個「職業名片」,還是將阿裡巴巴B2B英文網站進行賬號綁定,這些借助他人平臺開拓中國市場的舉措,在一定時間段內有利於增進用戶量,但長遠來看,若想讓更大範圍內的用戶形成品牌認知以及應用習慣,唯有自己才更為可靠

而作為前Facebook時代一個所謂「熬出來」的產品,如何通過改變產品形態,讓這種「慢模式」在中國這樣一個許多時候只靠速度取勝的地方盡量跑快一點,將變得至關重要。這無疑要得力於移動端的發力——所以可以肯定,領英新產品將會基於移動端,拋棄PC端,至少會優先移動端

事實上,與早年間職業社交的冷遇不同,過去一兩年,基於移動端的職業社交為資本市場所厚愛,LinkedIn在中國的最大對手也從各種「網」換成了脈脈和會會等APP。這很好理解,十餘年前,當霍夫曼在PC時代創建LinkedIn時,用戶在虛擬世界最基礎的身份符號還是郵箱地址,而如今對於一款社交產品來說,能否匹配用戶在移動端的碎片化應用無疑事關生死。但至少在中國,LinkedIn移動端的體驗並不美妙——你甚至可以說它是PC網站一個不太舒適的替代品

舉個常被用戶吐槽的例子,或許由於美國職場鮮明的郵件文化,LinkedIn讓用戶之間用站內信溝通,而它的競爭者們則選擇了更討巧的IM方式,尤其對於新用戶,似乎後者更為他們所愛。所以如何完善在移動端最基本的用戶體驗,是LinkedIn新產品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而除此之外,倘若你相信人性之變化莫測,那麼極度映射人性的社交產品,或許是所有互聯網產品中最讓設計者舉棋不定的。具體到職業社交,某種意義上,職業社交難做是因為「職場人群」只是個面目模糊的統稱,他們似乎並沒有一個百分百的通用且唯一的需求,換句話說,用戶需求頗為分化:找工作,找生意和創業夥伴,結交同好,或者就是單純逛逛,這些需求都要呈現在同一產品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試圖將職業社交產品「做輕」似乎並非明智之選——你最好兼備社交屬性與工具屬性(甚至偶爾的娛樂屬性)

當然,我不太相信LinkedIn會將「匿名八卦」這種類型的「好玩」功能加入新產品,但LinkedIn偏向實用工具型的定位,確實喪失了一款社交產品應用的黏性

嗯,儘管職業社交似乎天然適合弱關係,但用戶表面上關係強弱並不完全等同於產品社交屬性的強弱,一款產品「性感」與否與社交屬性並不矛盾,所以幾乎可以肯定,LinkedIn新產品會加入更多用戶間的互動功能,這是最基礎的社交元素

那麼最大的問題來了:如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動?在我看來,也許一個接近於正確的答案是:將關係從線上轉移到線下

從線上到線下的蛻變

據說Viadeo在收購天際網時,分享過一個PPT,對比了中國與外國的社交區別,結論是:中國人社交更偏向線下,線上互粉難以轉為線下好友。無需贅言,中國人異常看重「人脈」(或者說「關係」),也最清楚人脈價值幾何,按照常理,職業社交產品應大有可為才對,但過去整整十年,中國職業社交的發展告訴我們一件事:直接複製粘貼LinkedIn模式戲不大——即便LinkedIn本尊入華,複製自己也異常艱難

所以像「會會」這種職業社交產品把觸手伸向了線下。「會會」是一款基於真實職業社交關係的O2O產品,其最大意義是將職場社交與生活場景結合,依據地理位置、行業、通訊錄等幾個維度,幫助用戶找到行業專家,挖掘潛在人脈,並建立從線上邀約到線下真實會面的機制。如今在會會上的各種沙龍活動也非常活躍。會會創始人李翔昊曾表示

「中國人必須要見面,國人可能聽到檔案這個詞就害怕了,有種『你在掀我老底呀』的感覺,所以,國內社交首先你要都要見面聊一聊,這種職業社交的生態就決定了你不能做一個純的線上產品。

仔細想想,其背後邏輯不難理解,在一個更偏向線下社交的文化裡,通過工具找到一個人只是社交的開始,遠非結束。職業社交在中國的連年碰壁,或許最大原因就是其過往呈現的人脈關係都如一潭死水,本質上是內容詳實的虛擬名片夾,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更即時有效地啟動人脈似乎更為重要。於是,在用戶一端,或許一個功能完善的職業社交產品流程將是:用戶充分展現個人品牌——簡潔的在線溝通——線下交流

而可以肯定,任何人都渴望與同行業擁有共同語言的人深度溝通,但當職業社交變為人脈管理工具,也就逐漸無法滿足用戶需求,某種意義上,這也是如Doximity(被稱為「醫師們的LinkedIn」)這種垂直職業社交網站興起的原因之一

其實除了會會,果殼旗下的「在行」也推出了類似職業社交O2O產品。果殼創始人姬十三寫道

「(2年前)為了做在線教育,我去清華住了一天,跟大三化工系同學一起吃住睡聊。當時一個最深的體會是:學生最困惑的,不是怎麼學,而是為什麼要學,學了以後能幹嘛?那些解決了學習方向和動力的人,學習都不會差。但是想,如果能精準找到這個領域工作十年的人,跟學生細細聊聊未來和發展,給一些針對性的建議,該有多好?

嗯,這很容易讓人想到LinkedIn創建首個「經濟圖譜」的野心。在LinkedIn的構想中,譬如你是個處於大四迷茫期的大學生,就可以上LinkedIn看看你那些事業有成的學長學姐現在在幹嘛,有何經驗歷程。所以我們不妨大膽猜測一下,倘若領英中國的新產品加入了促進線下溝通的新功能(如基於職業興趣)——換句話說,除了現有的招聘等解決方案外,加入了「知識共用解決方案」,將擁有資訊的人與渴望資訊的人匹配,不僅可以將「經濟圖譜」落地,也無疑將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可以想見,相較於脈脈和會會等本土應用,無論是品牌本身還是在中國前期擁有的數百萬精英用戶,都會對推出新產品後的LinkedIn帶來巨大優勢。尤其是數量龐大且行業分散度高的優質用戶群。就拿脈脈來說,你知道,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泛互聯網從業者和獵頭HR過多(形成噪音),一直是脈脈想盡量擺脫的問題

未來想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也許中國職業社交產品變革的一個基礎就是:成為連接線上與線下的紐帶(陌陌起初的火熱很大原因是其突出了附近的人這一地理位置屬性,從而在心理上提高了用戶間線下做事情的可能性……)。畢竟中國人的工作與生活遠遠談不上二元對立,無論LinkedIn們怎樣苦口婆心,現實就是:儘管對方微信頭像是一條看起來慵懶無比的狗,雙方也可以愉快地討論工作

事實上,中國人的職場社交從來都傾向於場景化與生活化,所以就像互聯網資深從業者周鵬所言:職場社交——以工作場景(成長、找工作)為核心的社交,要修正成以職場人為核心的社交,其中包含工作場景和生活場景。那麼除了工作機會,以職場人為核心的社交場景要以何為突破口?周鵬給出了一個真誠且令人深思的答案:職場男女。「職場是男女接觸最好的開始……(職場人士)實名的情況下,有公司、同事、好友背書,女生抗拒的心理會小很多,特別是以工作場景為切入點的邀請,成為好友的高通過率可想而知。女生其實不是抗拒約,只是需要給自己提供一個約的正當理由。當工作場景和生活場景交融切換,約成功這種事情還遙不可及嗎?

好吧,儘管領英的新產品應該不會如此「激進」,但基於共同興趣,以每一個具體的「職場人」而不是「關係」為核心,或許將是變革的重點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相信對於領英此次在地鐵的刷牆行為,會惹得不少早期LinkedIn用戶的某種不爽。這就好比一首心愛多年的小眾歌曲突然上了春晚一樣。其實自從去年LinkedIn進入中國,一直有種獨特的聲音:如果LinkedIn變「low」我就不用了。對於不少精英或自詡為精英的用戶,LinkedIn之所以為LinkedIn就是因為其高大上的氣質,那英文的調性光是讀起來就洋氣得一塌糊塗

但這同時意味著:哪怕僅從氣質上,目前領英中國的產品也會讓更多用戶產生距離感。數據顯示,國內職業社交網站用戶以80後男性為主,平均年齡30——相較國外更為年(mei)輕(qian)。而某種意義上,氣質由介面設計和產品名字構成,前者好改,那名字怎麼辦?難道把「領英」這個信雅達兼具的中文名字換掉?嗯,也許這並非完全沒有可能

而從產品邏輯上,倘若新產品一切順利,那麼它很有可能與如今領英中國移動端的產品存在競爭——甚至徹底取代後者:一款來自矽谷,風靡全球的產品被手底下的中國團隊取代?聽起來確實有違直覺

但不管怎樣,十年以來,一批中國創業者迫切希望將LinkedIn模式複製到中國,而十年之後,LinkedIn在中國則選擇以創業者的姿態自我革新,在我看來,這本身就是個動人心魄的故事

李北辰/文(微信公號:future-is-coming

From 李北辰


 在地鐵刷牆,LinkedIn這家掛着高冷氣質的矽谷來客,也想要更「有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