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波私有化的中概股公司襲來。
繼世紀佳緣、完美世界、中手遊之後,淘米網絡、久邦數碼、易居中國也都啟動了私有化。相比往年,今年中概股的私有化顯得更加集中。
近日,停牌半年之久的宏達新材就公告稱,發行新股和現金支付的方式,購買分眾傳媒100%的股份。後者早在2012年8月就向美納斯達克提交了退市申請。
對於很多中概股公司來說,每家退市的原因都各不相同,而私有化也並非終點。在啟動私有化程式後,這些公司都要面臨回購成本的考量,退市引發的美國投資人方面的法律訴訟,以及採用「PPP策略」的風險評估。
回購成本考量
根據美國SEC的要求,提出私有化的股東收購流通股需全部用現金。由於收購方必須向中小股東提供基於一段時間內股價的溢價,才可能達到回購股權的目的,這意味著股東的財務壓力將倍增。
此外,美國上市時需要支付仲介機構大量的費用,退市時也是一樣,這就是為什麼眾多退市的中概股公司均需要各類財團提供資金,或者直接向銀行貸款。
作為私有化第一股,泰富電氣當年的退市可謂轟轟烈烈。上市6年,泰富電氣的凈融資額為1.2億美元,但退市需要的資金高達4.5億美元。一去一回,僅此就虧損了3.3億美元。
從啟動私有化程式到最終從納斯達克退市,泰富電氣用了13個月的時間。對於泰富電氣董事長楊天夫來說,這段時間是痛苦的,但必須要面對。被做空機構持續做空後,泰富電氣的股價受到重挫,楊天夫本人也被推向風口浪尖。
在啟動私有化後,泰富電氣遭到了美投資人的集體訴訟。為了應對法律訴訟,楊天夫又聘請了7個專業律師組成了一隻為私有化專門服務的律師團隊。為此,泰富電氣支付了高達670萬美元的律師費。
楊天夫就表示,做私有化要考慮成本。不管是請財務顧問也好,請律師也好,包括我們的獨立董事,我們最後用錢來解決問題,所以說要考慮成本問題。
事實上,包括分眾傳媒、巨人網絡、盛大網絡等中概股公司在內,退市都耗費了邀約方大量的現金。如果財務杠桿控制的不好,就不難發現從資本市場兜了一圈後,還真有點入不敷出。
不過,相比之下,阿裡巴巴B2B的退市,讓外界看到了阿裡董事局主席馬雲的數學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不好。相反,馬雲下了一步很聰明的棋:13.5港幣融資上市,13.5港幣退市。從上市到退市,5年時間,馬雲用無息貸款發展了淘寶、天貓、阿裡雲等現在看起來每個都異常重要的業務佈局。
法律訴訟風險
在美國,私有化主要是法律風險,可能一堆人在美國法院起訴你。如果公眾持股比例太大,公司還不易私有化。
一般來說,當一家中概股決定私有化後,就會積極組建獨立的財務顧問團隊、律師顧問團隊,如同啟動上市程式一樣,這些團隊成員有來自公司內部,更多的是來自外部專業機構的成員,來共同協助退市或上市。
私有化的邀約價最容易激起投資者起訴,定價的基本原則是:用回購基準日前某一段時間的市場最高價上浮一定比例,也可以用回購基準日前某一段時間的市場均價上浮一定比例。但是,這些最終還要通過股東大會確定。
泰富電氣退市時就遇到了美國投資人的訴訟。楊天夫曾表示:
「我出了24美元(每股),還嫌我出的低,我身邊坐兩個律師,沒有律師我們這個一天不能活。可是律師也把我們害死了,我私有化各方面有7個律師,私有化的全過程收我們公司的費用670萬美金。」
阿裡巴巴B2B的退市就飽受中小股東很詬病。商業評論人士認為,「13塊5的回收價格與當初的發行價完全持平,中小股東其實受傷不小。」
除了定價之外,中概股還會遇到諸如財務數據造假、關聯交易未披露,以及敏感又容易觸怒美投資人的問題。這其中有做空結構的惡意做空,也確實有部分非誠信的企業事實存在的問題。因此,在私有化過程中,這些中概股不可避免的要通過法律途徑去解決。
曾擔任盛大私有化的法律顧問的美國佳利律所事務所合夥人黃玲稱,「公司註冊在開曼的,訴訟分險小一些。如果是註冊在美國的公司,面臨的訴訟可能性會大點。」她強調,「大勢很重要。和誰合作來退市是退市企業感興趣的。」
中倫律所事務所高級合夥人趙靖認為,「我們理解的在中國證監會這裡或者中國法律這裡是沒有法律障礙的,當然如果你是因為醜聞下來(退市)的,也可以在中國證監會這裡,對你進行嚴格的審核了。」
「PPP策略」並非萬能葯
採用「PPP策略」(Public-Privae-Public,上市-退市-上市),退市後另覓市場再上市有望為企業提供一次「鳳凰涅槃」的機會,有望獲得更高的市場估值,使股東和PE等機構投資者均存在獲利空間,對於企業而言是個多贏的選擇。
楊天夫認為,私有化目的是讓這個公司有更好的估值,更好的融資管道。過程不重要,私有化的目的和結果最重要。
從2013年開始,TMT概念股在A股市場備受追捧。樂視網、中青寶、浙報傳媒、掌趣科技、百視通等幾十倍到幾百倍的PE不等。而今年的暴風科技用了36個漲停向同行展示了什麼叫做「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就連馬化騰都忍不住在證監會的演講中感嘆,「A股市場中,很多在行業中排不上號的互聯網公司連續飆升,完全看不懂。」
然而,截止目前,私有化成功的中概股公司轉戰A股或港股的案例還是鳳毛麟角。除了北大千方、中消安均外,近日借殼宏達新材的分眾傳媒將有望成為第三家用PPP策略成功的公司。
日前,停牌超過半年的宏達新材披露了重組方案,擬通過一系列交易,實現分眾傳媒借殼上市。草案顯示,巨集達新材擬以全部資產及負債與分眾傳媒100%股權的等值部分進行置換。若交易最終完成,分眾傳媒將成為首個回歸A股的中概股的互聯網公司。
即便如此,PPP策略並非萬能葯。「不是每一個在美上市企業都適用這一策略。私有化企業需要與投資者、仲介機構針對企業現狀量身定製、多方協商一種適合企業自身的策略。」華平投資馬富麟表示。
Wind統計顯示,目前26家私有化中概股中,已有22家完成私有化退市,另有4家正在進行私有化。除了北大千方、中消安均外,其他私有化公司還都沒有重新登陸資本市場。
而採用PPP策略的公司必須要有三步,一是完成私有化,二是解除VIE結構,三是重啟上市。「能夠找到錢,就可以退市。不過是否能夠上市,才是私有化後公司面臨的最大問題。」一位上市公司CFO稱。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私有化退市後的企業,再次登陸資本市場都不約而同地採取了借殼上市的方式。分眾傳媒也沒例外。
From showalk
中概股私有化後:不得不直視的三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