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對香港政治和社運了解不深,但敢說「本土派」是爭取香港民主的大勢所趨,以及唯一可行的出路。按前文的大概分析和本人的觀察,釐清其抗爭手法,可能有助確立本土派的力量。

「本土」與「勇武」的內外關係

首先,本土派自身須分清「本土」與「勇武」的關係。前文所言,許多人對本土派一知半解,未有查詢了解或自行思索,便主觀地混淆「勇武」就是「本土」,繼而矛盾地嘲笑本土派的行動,只有一味靠「衝」或是不夠勇武。「本土」是多元化、多面向、可塑性大的政治主張,只要關乎香港本土利益及文化,便有責任維護和爭取。而「勇武」則講不上任何政治主張,只不過是較冒進程度和傾向身體力行形式的一種抗爭手法而已,比喻而言,「勇武」是外在的電腦硬件,未有驅動其發揮的系統程式,「本土」就是其內在系統。

「勇武」是因應政治對手的態度及手段,和政局的形勢而催生出來,故此目前「本土」以「勇武」為常用手法,也不過是形勢所需。若倒果為因,誤會「本土」只有「勇武」,也實在對香港政局不求甚解、離地無知。因此,本土派的抗爭手法,可亦武亦文:除了「勇武」,聯署、文宣、街站及論壇討論、遊行等較之「勇武」程度溫和的行動,也都可以宣揚和爭取本土派的政治主張。

「本土」與「左膠」的本質分別

然而,同樣必須釐清的,就是實踐這些溫和抗爭手法時,必須標榜「本土」與傳統「左膠」的分別,而分別就在於抗爭的焦點和內容。前文提及,「左膠」的抗爭手法總離不開無用和焦點錯誤,例如:年復年的遊行集會,喊喊口號、唱唱歌,便散水走人,散水前最重要是捐錢,以作下年經費所用;坐下天馬行空地討論抽象理論,一旦立場不同,就詭辯冤枉對方不理性,拒絕討論;更有「雨傘運動」BBQ、打邊爐、「今天我…」、煽情矯情的藝術品和紀念品,例子實在多得罄竹難書。

​抗爭作用成功與否,就是取決於焦點和內容,本土派或文或武的行動,都必須有清晰的焦點和明確的議題內容。目前為止,本土派曾先後兩次被詬病行動膠化,質疑同犯左膠錯誤,先是捍衛本地熟食小販,被指擺檔「Cap水」,以及近日本土派遊行,被指鳩行鳩嗌。另外,本土派長期「安內」的態度,加上平時其嘲諷、恥笑的「食花生」心態,以致有時候不知不覺錯誤地把焦點模糊,疏於實事求是── 明顯例子就是近日非法入境、逾期居留的人蛇問題,相對地,本土派花上較少精力狙擊出賣工人的「工賊會」、出賣港人的入境處,以及紅底親共的「大愛小學」,反而把焦點轉移到沒有多大作用的行動之上,一窩蜂改圖、改花名、起底攻擊蝗蟲肖友懷和「犯法又點喎」女童星。

因​曾犯下焦點模糊、內容不明,以致被質疑與「左膠」無異,甚至被「左膠」揪秤痛腳並乘機轉移視線,本土派無論是組織者還是參與者,都必須認真反省其抗爭的實踐,以及突顯「本土」有別於「左膠」的本質分野。回想那次我們曾經沖昏頭腦的小勝—— 「光復行動」,走私賊擾民阻街,便針對驅趕,黑警打人濫捕,便奮力抵抗救人;數星期的示威,蝗蟲銳減、市面回復安寧,但收緊一簽多行的「一周一行」頒布前,不少「左膠」和「港豬」仍然不屑地批評行動無用。但今天,再無人敢說「光復行動」無用,本土派終可吐一口烏氣;而那次行動的焦點和內容,是多麼純粹、多麼直接,才取得成功。

而上述提及的行動失誤,亦提醒本土派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所有行動的內容都須有堅實的理據,可解釋說明,同時又要明白和接受並非所有行動都有明顯成果,也有長遠「深耕細作」的行動需要;更關鍵的是,行動儘管未必即時奏效,一切內容與焦點,都必須以「取得成功為本」,從而思索和訂定短期內最快取得成功的有效行動。具體而言,以前文檢討的「口號」為例,印證所有行動的內容和理據,不僅僅抽象空泛、高陳義的主張,不可或缺的是緊緊扣連本土議題,讓港人有機會了解甚或支持本土派的抗爭行動。而本土派的支持者和行動參與者,亦必須主動探討並牢記本土派所爭取和維護的本土議題,從而在抗爭中言之有墨、行之有理,簡單而言,就是承接「光復行動」的行動精神。

 

作者:正鳴(本文章由聚言時報授權提供)

 本土派的崛起、反省、出路,與港人的歸屬、抗爭、民主路(四):本土派抗爭手法的確立(正鳴)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