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4年底,港人尤以年青人,對民主普選的熱切追求、對特區政府漠視民意的強烈不滿,爆發出佔領抗爭,謂之「雨傘革命」。自此,香港進入民怨起伏、一觸即發的局勢,許多市民對港府鋤弱扶強的施政不再沉默、對傳統政黨、議員及社運組織軟弱無能的抗爭演技亦失去耐性。隨著「雨傘革命」失敗告終,踏入2015年,許多參與者嘗試匯聚人手,自發成立組織或政黨,藉新人士、新力量、新方式,打破傳統社運界所壟斷的抗爭模式,延續或突破「雨傘革命」的影響力,這一年注定動盪不安。勇武派、本土派、港獨派等新式抗爭派系亦嶄露頭角,後以「本土派」為首,瞬間崛起。

本土派前身:勇武派

「雨傘革命」期間,民眾的抵抗方式,因應警方驅散的武力程度而急速成長,在「佔中」提倡的「非暴力原則」迷思中掙扎:警方先是徒手推撞、使用胡椒噴劑,市民高舉雙手、戴上外科口罩和包上保鮮紙,並搬出鐵馬隔開雙方;然後警方使用大量胡椒噴劑和發射催淚彈,市民手撐雨傘、戴上N95口罩和眼罩、穿上雨衣,並以塑膠索帶、單車鎖,築搭鐵馬陣保住防線;後期警方多以警棍、圓盾、胡椒噴劑,另添催淚水劑,又徒手扯去雨傘和捉走部分前線示威者,市民則戴上安全帽、電單車頭盔,手包軟墊、浮板或緊握自製盾牌擋隔,整個過程,民眾皆以防禦姿態應付。直至佔領晚期,部分參與者苦惱,如何既顧全輿論觀感、不偏離非暴力原則下,又能重奪主導姿態,不再捱打、甚至主動脅迫政府讓步。衝擊立法會惹來輿論反彈後,便有人提出「以武制暴」的理念,相比捱打較之積極,但又未至於武裝革命,仍屬於「非暴力原則」之內,勇武派由此逐漸形成。

後雨革的抗爭蛻變:本土思潮的誕生

佔領尾聲及失敗後,隨之而來一連串不合作運動── 旺角鳩嗚購物、捍衛本地熟食小販、反走私光復社區行動。行動的抗爭模式,由人海戰術、長期佔領固定地點、社運組織牽頭,轉為人數較少、機動性強、且半民眾自發的流動遊擊佔領。對象由逃避公眾的政治人物,轉移到眼前只管執行命令的黑警,挑戰其執法,使之疲於奔命。議題亦由港豬不太清楚的政改普選,轉為關切日常生活的本土利益。這連串行動,都是港人抗爭習慣的蛻變。

反走私光復行動── 本土派的先捷小勝與勇武示範

當中,反走私行動更是一改傳統示威方式,憤怒的港人,受夠大陸人有如蝗蟲的不文明行為,對他們拖行李及手推車阻塞街道,令自身社區環境極度擠逼,對走私水貨的亂衝亂撞和亂拋垃圾的行為,更為之恨之入骨,而不少人亦受夠警方和政府敷衍了事的處事態度。於是在半組織發起或參與、半民眾自發下,連續於數個星期天,在針對走私問題嚴重的社區,香港人自行驅趕走私賊人,戴上口罩、舉著驅蝗標語,叫囂怒罵街上操蝗語的大陸人,而平日視若無睹的港豬,卻突然變得路見不平,甚至怒踢大陸人的行李,以宣泄積怨已久的不滿。行動讓市民主動自由發揮,而且動員能力不俗,開始擺脫以往被動聽命於社運領袖,甚至擺脫佔領時被動等候政府回應的姿態。

抗爭蛻變── 由「勇武」延伸「本土」

此種抗爭蛻變,手法顯然一反「雨傘革命」的和平原則,明顯醒悟到佔領失敗之因,在於過分和平的乖巧馴和,以及對黑警的暴力和暴政的囂張實在怒不可遏,於是全然摒棄和平消極的原則,改以主動出擊來釋放壓抑已久的憤怒,並證明和平方式已不合時宜、不設實際。當中參與者,大多贊同佔領晚期所提出的「以武制暴」理念,而議題焦點由抽象離地的政制改革,變成切身易明的本土生活,除了擴闊港人爭取民主社會的路線方向、抒緩港人連月來受普選議題苦苦纏擾的心神、帶給港府差劣施政的新一輪衝擊,更豐富了勇武派爭取民主的意識內涵,轉化為以香港本土利益發展為唯一考慮的本土派。

一鳴驚人── 本土派迅速抬頭

有別於傳統泛民陣營,不少較冒進、另類的社運組織和人士,加上一些開宗明義以本土自居的新興組織,因其另類的抗爭主張及手法,以及類近本土的政治理念而迅速壯大。本土派的理念,主張爭取和完善本地港人優先利益,以及捍衛本港的核心文化及價值。本土思潮的蘊釀,嚴格而言可追溯至2012年D&G禁止香港人攝影風波;理論上,當某國家或城市的人民日要求頒布以自身國家或城市利益為優先的政策,實屬荒謬,而這種本土意識的萌芽就是意味著,某國家或城市的施政已漠視自身居民而側重外籍人士。事實上,香港萌生本土思潮,毋庸置疑就是源於中港矛盾日深,「蝗蟲殖民」掠奪資源而令香港人感到族群自處的威脅,於是訴諸爭取本土利益,以抵抗中共殖民,意圖同化香港的各種行為。

為自身族群、社會和社區,爭取更多利益和維護原有文化及價值,原本就毋須特別標榜為「本土派」,只要是土生土長的人民,以及對自身原生地懷有歸屬感,便會自然認同和支持本土理念。可是,香港人骨子裡就欠缺一種族群自身認同,先歷大英帝國統治、後被中共搶來管治、引發大規模移民潮,經常徘徊身分認同的轉移與游離,導致香港人不太重視國籍身分,甚至地域族群認同。故此,本土思潮其實是香港人初接觸的新事物,再說白一點,更是中共蠶食香港而逼出來的政治抗爭工具。再加上「雨傘革命」失敗,重現並催生出偏向勇武的本土意識,卻同時惹來其他陣營批評、杯葛,導致族群認同感早已薄弱的香港人,更加誤信「本土」只是政治工具,並且產生負面印象。結果,今天大多數港人,仍未重新接納和支持本土理念。

長遠上,本土意識必須逐漸植根在每個香港人的心目中,短期內,「本土派」卻是可見將來,唯一可能成功實現香港民主和擺脫中共魔爪的出路。皆因本土理念本質上,就是強調香港人的利益,防止大陸人瓜分本土福利和赤化本土價值,絕對是直接抗拒中共的政治主張。假若進一步加強本土意識,必能強化港人對香港的族群情懷,發展出接近民族主義,達致「港人自強,驅除蠻夷」的理念。不少較冒進、另類的社運組織和人士,以及參與抗爭的青年知識分子,先後洞悉本土理念的重要與優勢,而提出香港脫離中共政權後,可行的嶄新政治主體理想── 分別有「城邦自治」、「歸英獨立」、「港獨建國」等等。本土派的迅速抬頭,派生出多元化的本土民主政治實體想像,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作者:正鳴(本文章由聚言時報授權提供)

 本土派的崛起、反省、出路,與港人的歸屬、抗爭、民主路(一):引言— 本土派的誕生(正鳴)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