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實施銀行卡清算機構准入管理的決定》,正式放開銀行卡清算准入,並於2015年6月1日起施行。這次《決定》的發布標志著我國銀行卡清算服務市場實現了面向國際和國內的全面開放,意味著在既有中國銀聯的格局中,將很快迎來民營資本和國際資本的進入。
支付清算市場開放後,不同的清算機構將割據整個市場,銀行卡市場將被進一步細分。這對於發卡行來說,意味著選擇面變廣,可以跟多家機構合作,但從深層次來看,也是對發卡行的一種挑戰。如何制訂有效的發卡戰略、如何精細化劃分和經營客群、如何針對不同客群的經營戰略選擇合適的卡組織進行合作,如何通過個性化產品設計提升客戶體驗……尋求這些問題的解決之道,對於身處競爭日趨激烈的銀行卡市場的我們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下面我們將在政策分析的基礎上對發卡行的應對策略進行分析。
一、政策要點
1、明確對銀行卡清算機構實施准入管理
《決定》對銀行卡清算業務進行了界定。銀行卡清算業務是指通過制定銀行卡清算標準和規則,運營銀行卡清算業務系統,授權發行和受理本銀行卡清算機構品牌的銀行卡,併為發卡機構和收單機構提供其品牌銀行卡的機構間交易處理服務,協助完成資金結算的活動。
2、規定申請成為銀行卡清算機構應當符合的條件和程式
《決定》提出的三個核心准入門檻是:
√不低於10億元人民幣的註冊資本;
√連續從事銀行、支付或者清算等業務5年以上;
√在境內具備獨立完成清算業務的基礎設施和異地災備系統。
3、明確銀行卡清算服務市場核心的業務管理原則
√《決定》要求銀行卡清算機構應當使用其自有的或者出資人所有的銀行卡清算品牌;
√不得限制發卡機構和收單機構與其他銀行卡清算機構開展合作;
√應當確保交易數據完整、真實。
二、政策影響分析
1、清算市場規模
人民幣支付清算系統包括央行負責運營的大額/小額支付系統等,各家銀行的行內支付系統,銀聯負責的銀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統,以及城商行、農信銀支付清算系統等,本次決定放開准入的僅是針對原先由銀聯壟斷的銀行卡跨行交易清算,交易金額占整個清算系統1.1%。
截止2014年年底,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共處理業務118.09億筆,金額33.61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12%和20.90%,分別占支付系統業務量的38.67%和0.99%。銀行卡跨行消費業務82.80億筆,金額28.64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82%和20.59%,分別占銀行卡消費業務量的41.92%和67.58%。
原屬於銀聯的銀行卡跨行交易清算收入主要來源於占銀行卡交易收單手續費10%的轉接清算收入,其中,收單手續費的收取標準為按四大商戶分類中餐娛、一般、民生,分別為交易金額的1.25%、0.78%、0.38%、,然後按7:2:1的比例分別分配給發卡行、收單機構(協力廠商支付機構或銀行)以及清算機構(中國銀聯)(公益類商戶不收取清算費用)。根據日前發改委下發的《完善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定價機制的初步意見(徵求意見稿)》,餐飲娛樂類商戶的刷卡費率擬從1.03%降至0.63%,此次調整將會進一步壓縮在持卡人消費交易上的清算收入規模。
2、政策對銀聯的影響
從現有的存量銀行卡數量來看,截止2014年年底,國內市場發卡端,借記銀聯卡占97%;信用銀聯卡占47%,VISA、萬事達卡占53%。其中VISA、萬事達卡信用卡為雙標卡。假如以後這些雙標卡都分流為VISA、萬事達卡的單標卡,意味著銀聯來自信用卡的轉結算收入的一半就沒有了。
但《決定》的出臺對銀聯而言是挑戰,也是機遇。《決定》首次從銀行卡清算品牌等方面提出要求,再次明確「誰的品牌誰轉接」原則。這意味著以後除非經過商業授權,否則銀行卡清算機構將不得為發卡機構和收單機構提供非其品牌銀行卡的機構間交易處理服務。這也表明,那些違規「直連」的行為將被禁止,除非得到授權。如果獲准使用「銀聯」品牌,銀聯可能會逐步按一定標準收取品牌標識費等費用,維護作為卡組織的正當權益。
3、清算市場的競爭者
1)政府系
有相關消息指出,清算市場開放之後或將成立「南聯」和「北聯」,分別由北京市政府和深圳市政府與當地央行相關部門聯合主導,但這種模式有重複建設之嫌,也與開放的目的不相符,已被央行旁敲側擊地潑了冷水。
2)銀行系
工行有意牽頭成立卡組織。目前坊間有兩種猜測:一種是工行將成立美國運通模式的封閉式卡組織,另一種是作為大股東組建一個獨立的卡組織。
如工行做封閉式卡組織,則再建清算機構意義不大;如果工行做開放式卡組織,出於同業競爭角度,其他銀行要保護自己的客戶資訊,與其合作的機會不大。但發卡量來看,前六大行的累計發卡量占全國銀行卡累計發卡量的七成以上,因此,如工行要涉入清算市場,極有可能聯合幾大銀行組建成立獨立清算機構。
另外,民生在其2015年第一次股東大會上透露已從去年開始以廈門自貿區為依託做協力廠商支付的清算平臺。目前已接入120多家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占國內協力廠商支付公司的80%。目前民生正慢慢拆分這一業務,成立子公司,並很有可能在將來涉足銀行卡清算業務。
3)協力廠商支付系
在協力廠商支付領域,符合10億元門檻的機構並不多,主要有支付寶、財付通、通聯支付等。但如果幾家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合資成立清算機構也有可能。
以支付寶為例,其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佔據半壁江山。如果支付寶做清算,其最大的優勢還是在線上,如果銀行願意使用支付寶的賬戶進行跨行清算,或者支付寶發「支付寶標識」的銀行卡,考慮到存量銀行卡仍為銀聯卡,因此,之前「繞過銀聯,直接與合作銀行進行直連清算」的行為將被作為違規。所以,即使支付寶申請到清算牌照,依然會在「支付寶卡」規模不夠大的情況下受銀聯束縛。
另外,「決定」規定銀行卡清算機構必須「制定銀行卡清算標準和規則」,也就是說,一旦支付寶做銀行卡清算,必須有自己的卡標準,同時對全國的POS機進行改造,這也將是一筆很大的開支。
4)海外系
MasterCard中國區總裁常青表示一定會申請牌照,從事中國境內的人民幣清算業務。VISA也表示對《決定》充滿期待。
對於國際卡組織來說,進入中國清算市場最大的問題在於中國與國外的金融支付標準的不統一。目前,VISA和MasterCard在全球各地統一使用的是EMV卡標準,現已成為公認的全球統一標準,但銀聯則使用的是人行制訂的PBOC標準。雖然PBOC標準也依據了國際EMV標準,但在上層加載的應用軟件不同。
2014年11月3日,央行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金融IC卡應用工作的通知》,要求「自2015年4月1日起,各發卡銀行新發行的金融IC卡應符合PBOC3.0規範」。新發卡要求是PBOC3.0,指的是本幣銀行卡。外卡組織卡的外幣信用卡仍可以其標準支援各銀行發卡,但不能發行本幣卡。也就是說,外卡組織一旦發行自己標識的人民幣單幣卡,就必須遵從PBOC標準。這將需要國際卡組織在中國市場建立自己的網絡時,對POS進行改造。
二、發卡行的影響分析
清算市場開放對於發卡行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存量信用卡雙標識卡的續卡問題,工商銀行目前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在同一賬戶下採取主卡和副卡的形式分離PBOC標準的銀聯信用卡和EMV標準的外卡標識信用卡,在執行晶片卡推廣的同時,也不會放棄跟Mastercard和Visa的合作,以保證客戶境外刷卡的便利性。
但一卡兩拆的成本會極大提高,磁條卡的成本是幾毛錢一張,而IC卡要十幾塊一張,一卡兩拆成本就要二十多,如果所有存量卡都採取這樣的解決方案,成本驚人。
自2010年銀聯不再批新的雙標卡,國際卡組織的業務空間正在不斷壓縮,在中國只能發行在境外使用的美元單標卡。如國際卡組織申請到清算牌照,從事人民幣清算,存量雙標卡則可續卡為外卡標識的PBOC標準人民幣卡,否則只能續卡為EMV標準的美元卡。
三、發卡行應對策略
在清算市場放開後,銀行應結合自己的優劣勢、用戶支付表現及支付市場格局策略性地選擇合作機構,以下主要考慮和以下三種類型的清算機構的合作策略,即銀聯、協力廠商支付公司和國際卡組織。
1)銀聯
從目前的銀聯卡發行情況來看,截至2014年末,全國累計發行銀聯標識銀行卡49.36億張,46億張,銀行卡持卡人達到9億人,使用POS商戶1200萬,POS終端1600萬台,ATM61.49萬台,銀行卡跨行交易金額超過41萬億。從全球來看,中國銀聯全球合作機構超過1000家,銀聯卡業務範圍擴張到150個國家或地區,境外可用銀聯卡的商戶超過1300萬戶,ATM近120萬台,境外3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銀聯卡超過3500萬張。中國銀聯逐漸成長為世界主要的支付卡組織之一。坐擁龐大的存量卡基礎,短期內銀聯的優勢地位難以撼動。
借機央行出於金融安全考慮推進並普及PBOC3.0標準晶片卡,銀聯也加緊在清算市場開放前對銀聯晶片卡及終端進行佈局。截止2014年底,全國金融IC卡累計發卡12.26萬億張,當年新增IC卡發卡6.34億張,占當年發卡量的83.3%,全年晶片銀行卡交易量為6.2萬億元,是上年的4.8倍。全國所有POS終端基本實現受理接觸式IC卡,能夠受理非接觸式IC卡(QuickPass「閃付」)的POS終端數量已達400萬台,占比達1/4。
依託龐大的線下交易終端,使得銀聯卡依舊將成為信用卡發卡的主場。與銀聯的合作主要側重於現在央行所推進的PBOC3.0標準的晶片卡以及非接觸支付工具——閃付「Quickpass」。另外由於清算市場的多方進入,不再銀聯「一家獨大」,因此發卡行也有了更多討價還價的機會,與銀聯進行資源的爭取與權衡。
2)與協力廠商支付清算機構的策略選擇
協力廠商支付清算機構的優勢在於線上。據iResearch艾瑞諮詢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協力廠商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達到8萬億,同比增速50.3%。協力廠商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市場份額中,支付寶占比49.6%,財付通占比19.5%,銀商占比11.4%,快錢占比6.8%,匯付天下占比5.2%,易寶支付占比3.2%,環迅支付占比2.7%,其他占比1.6%。
如選擇協力廠商支付清算機構進行合作,我們需要從網絡支付客群的用戶屬性和管道特點兩方面來進行分析。
從電子支付管道的用戶屬性來看:
a、電子支付管道用戶整體男多女少(約6:4),男性更偏愛銀行電子管道工具,女性更偏愛協力廠商支付工具。
b、移動終端支付年輕人比例相對更高,高學歷偏愛移動終端,用戶收入越高移動終端支付滲透率越高。
c、支付用戶從沿海地區發達省份到內陸省份蔓延。
從協力廠商支付管道來看:
2014年中國網民使用支付方式中占比最高的是協力廠商互聯網支付,占比超六成,協力廠商移動支付和網上銀行緊跟其後,占比各約五成。其中:
a、協力廠商互聯網支付有87.6%的用戶最常用支付寶,第二位銀聯在線2.9%;協力廠商移動支付有82.7%的用戶最常用支付寶錢包,第二位微信支付4.2%,而有約四成網民常使用兩款移動支付產品。
b、協力廠商互聯網支付最常用的支付路徑是:銀行電子管道的快捷支付(31.3%)、協力廠商支付賬戶餘額(17.6%),基金餘額賬戶(12.6%)。
c、協力廠商移動支付最常用的支付途徑是提交訂單後直接支付,占比近5成;最常用的支付路徑是協力廠商支付賬戶餘額(39.3%),信用卡快捷支付(20.3%),儲蓄卡快捷支付(16.0%)。
結合以上兩方面來看,與協力廠商支付清算機構合作發卡是銀行拓展線上客群的必要途徑。發卡行應對本行的網絡客群進行細分,如上面分析結論中所提到的移動端高學歷客群、年輕女性網購客群等,根據細分的目標人群,在與協力廠商支付清算機構進行合作的過程中,為不同的細分人群提供差異化的產品與服務。
另外,如支付寶等協力廠商支付公司成功申請成為銀行卡清算機構,對於銀行來說,最有價值的就是之前一直拿不到的消費者交易明細數據。過去銀行收不到支付寶提供的銀行卡消費具體商家名稱,消費明細上也只顯示「支付寶」,無法查到通過支付寶付費付給了哪個二級商戶。而這種資訊提供能力,恰恰是支付平臺、清算機構所必須具備的。因此,銀行應提前做好佈局,在數據分析系統和策略應用上做好對接,以便深度挖掘客戶網絡消費明細數據,從而達到進一步深化網絡客群的精細化經營的目的。
3)與國際卡組織的策略選擇
國際卡組織的優勢在於海外市場。目前控制全球銀行卡標準的主要機構是美國的VISA、萬事達。在全球各發卡機構發行的銀行卡中,80%以上是VISA、萬事達卡。以VISA為例,它擁有約3900萬家受理商戶,其中3200萬家在美國以外市場。
從央行去年公佈將公開清算市場開始,國際卡組織便已開始著手佈局,以免除「境外刷卡免收貨幣轉換費」作為切入點,聯合各發卡銀行,發行「全幣種卡」,並且附加多項金卡、白金卡高端卡權益,部分卡種還免收年費,以此調配出適合中國持卡人口味的營銷方式,廣受海淘族和商務人士的青睞。
這類全幣通信用卡,利用銀行內部系統換匯以人民幣計價結算,這等於打了「擦邊球」。持卡人在境內商戶刷卡後,收單銀行提交給境外卡組織的是人民幣交易數據,卡組織會根據匯率將人民幣交易貨幣轉換成美元,然後向發卡行以美元進行清算,發卡行在收到清算後會自動提供一筆購匯服務,美元變回人民幣入信用卡賬單。
從發卡端估算,各境內銀行的境外卡組織單標「全幣種卡」從去年開始發卡,截止2014年年底累計發卡300萬~400萬張。
除「全幣通」外,VISA和萬事達也將其在海外市場推出的數字支付工具引入國內。如Visa簡化網絡支付流程的在線支付服務。
VisaCheckout,消費者可在其VisaCheckout賬戶內一次性安全輸入信用卡卡號、商品運送位址和支付資訊,無須在購買時重複輸入類似信息;萬事達卡於2002年在全球推出的PayPass非接觸式支付工具,能在全球280萬家商戶輕鬆結賬,是全球受理範圍最廣的一項非接觸式支付技術。
綜上所述,與國際卡組織的合作策略對於發卡行推進境外消費戰略非常重要。借助國際卡組織遍佈海外的龐大的商戶群以及先進、便利的支付手段,通過合作發行「全幣通卡」、「美元單筆卡」的形式,能很好地讓持卡人享受到更智能、安全和便捷的跨境購物體驗。如招行和浦發,已陸續宣佈支持VISA推出的VisaCheckout支付服務。
最後,我們應該看到不管是以入股還是戰略合作的方式,如能參與到清算市場中分一杯羹,從清算市場上的話語權到客戶多維度信息量的補充、創新增值產品的設計,對於發卡行來說,都會受益良多。
From 一片冰心
清算變局,支付寶們的機遇和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