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通訊公司有着非常尷尬的一面,它們提供的聯網服務把人與互聯網聯繫在一起,卻仍舊屬於傳統企業,公司架構及管理體制上根深蒂固的國有企業思維深深的影響這些通訊公司的運營,使得原本應該發展起來的互聯網項目都錯失了很多就會,也使得這些公司仍舊沒有與互聯網企業劃上等號,通訊公司同樣意味着的轉型。

2012年的中移動全球創業者大會上,中國移動總裁李躍曾對外表示要中國移動要籌建互聯網公司,中間幾經周折,曾一度陷入僵局,最終隨着2013年8月廣東移動董事長徐龍的落馬而沒了下文。在這個過程中,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APP等互聯網項目都迅速的發展起來,其中就有當前影響數億人通訊使用習慣的微信,要知道中移動同類產品飛信要比微信早4年。

近日,中移動再次重組互聯網公司,在中國移動互聯網公司成立的同時也伴隨着其新媒體公司的組建。目前,中國移動擁有九大基地,其中的音樂、視頻、閱讀、遊戲和動漫基地將合併成立新媒體公司,而互聯網公司將以現有的互聯網基地為基礎,以MobileMarket(即MM商城)為核心,整合分散在各地的優勢資源,把各項業務統一融合。從定位來看,新媒體公司將以內容為主,互聯網公司將以服務為主。

在這次公司整合之前,中移動多年來做過的項目有很多,真正起來的屈指可數。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是與其他運營商有業務上的競爭關係,另一方面其很多項目在後來的發展中陷入了虎頭蛇尾的窘境。其實這讓很多人看不懂,一個可以把移動流量生意做到爐火純青的企業,真的不具備互聯網基因嗎?這一點可以從後來媒體對中移動的解讀中看出一二,傳統企業的內斂、保守及弄權等情況讓其在運營上無法像互聯網公司一樣扁平,這就讓很多產品在發展的關鍵時刻因為策略決定的時間差而延誤了發展,這算是中移動沒有做好很多項目的一個原因。

在中移動做過的那些項目中,有一些在開頭是做得頗有聲色的,早年的139社區及139郵箱都曾聞名一時,但是在後面發展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這些項目有的到現在還在堅持着,卻已不是往年的項目。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各種具備互聯網基因的項目就如雨後春筍,並且發展速度強勁,這讓本來就底氣不足的中移動受到更大的壓力。

這些壓力主要表現在財報數據上。在10月20日中移動公布2014前三季度財數據中,凈利潤為826.02億元,同比下降9.7%;期內營運收入為4812.35億元,同比增長3.9%。如果只計算第三季度,根據已公布的財務資料,中移動的純利同比下降12.4%至248.6億元,與期預期差距較大,這已經是中移動凈利潤同比下滑的第五個季度。

中移動的人把影響中移動發展的主要原因歸結為體制問題:中移動做項目不會像互聯網企業做產品一樣允許不斷的試錯,定下項目就會一直做下去;同時每個項目都有KPI考核,團隊肯定要以業績優先,這種考核機制不是以產品為主,導致產品在體驗上及用戶活躍度上都不能做到更好;中移動善於提拔人,做出業績的人會提到某個崗位上,做崗的時間是3-6年,人換崗項目依舊在,每任領導都有自己的運營思路,對於產品的成長是不利的。

中移動于2012年開始推行量化薪酬改革,期望通過量化薪酬的激勵手段來激發一線員工的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不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讓員工之間的團隊協作意識有所下降,過多的關注薪酬,使得一些重要的但與薪酬相關性不大事情如服務等甚至沒人關注,同時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有所下降,公司文化的凝聚力也每況愈下。很多人才及優秀員工選擇離開,中移動高層對員工的離職並不阻攔,後來那些離開之人大多在其他公司證明了他們的優秀。

飛信尚能「飯否」?

移動飛信曾經一度讓業界非常看好,也讓很多用戶為之雀躍,不用再為每條短訊付通信費,只要走網絡流量同樣可以向對方傳達信息。在2007年中國移動剛推出飛信服務時,曾被認為是打通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的一大創新,如果中移動能把握住這個「入口」,大概也不會出現後來的微信,移動一手掌握着通訊資源更沒能更好的利用,4年時間對於一個產品而言算是一個周期,估計只有不斷翻倍上升的傳輸速度才能更吸引中移動。

4年之後的微信靠所有資源吸引大量用戶,在功能上幾乎顛覆了幾家移動公司的所有通訊產品的功能,業內人士稱微信的誕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飛信的啟發。在用戶達到幾億之後的微信開放了公眾平台,後來飛信也模仿微信推出飛信的開放平台,然而用戶無論實在飛信這個產品的體驗上還是活躍度都無法恭維,飛信開放平台的啟用也沒能刺激飛信的進一步發展,飛信仍舊是中移動「食之有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產品,雖然保持產品更新,在越來越多的同優秀產品的對比下,已經越來越被邊緣化。

對於飛信兩度沒有發展起來的原因,業內各持己見,大體有以下幾點:首先,飛信不是全部開放的,它把用戶都封閉在移動用戶內部,沒有對其他運營商用戶開放,這不符合互聯網產品開放的特性,就此決定了飛信不可能成為一個合適的入口級應用;其次,移動內部擔心飛信會影響到短訊等傳統業務收入,而沒有正視短訊這個產品在未來會被取代這個事實,在飛信收入占比足夠高的情況下,對飛信的功能一直有着諸多限制,這就更不用說後來的微信賴以成名的語音對講功能;而事實上,內部人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移動的內部機制問題,這就進一步涉及到了中移動在公司架構及運營管理上的互聯網轉型問題。

其實中移動也一直在尋求轉型,也包括與其他商家在合作上的嘗試,只是效果都不是很好。近日,飛信又被人們提起來,是因為阿里巴巴近期正在與中國移動洽談一項合作的消息,飛信要與阿里巴巴旗下移動操作系統Yun OS的深度合作,雖然還沒有實質性進展,可以想到的是YunOS有望成為給中國移動帶來可觀流量的終端操作系統。飛信的烈火能不能再次重燃,就要看雙方的合作方式以及合作力度,現在來看雙方各有剛需,估計能碰撞出美好的火花。

移動支付一波三折

在移動互聯網悄然發展得到時候,在其他支付產品還沒有真正發力移動端的時候,中移動率先上了移動支付,開始稱做移動錢包,後來改名手機支付,手機支付是面向客戶提供的小額移動支付服務,客戶辦理手機支付業務后,可通過WWW、短訊等多種方式進行遠程購物服務。移動支付憑着自己的技術優勢以及強大的門店服務,在早期的推廣中效果顯赫,只是基於移動支付商業環境過於簡單,用戶除了用移動支付交話費及到積分商城看看之外,再也不知道該用移動支付做點其他的什麼事了。要在淘寶或者京東買東西無法使用移動支付的,同時移動支付的可替代性很強,用其他支付同樣可以實現交話費等功能,中國移動繳費的支付方式中後來引入了支付寶支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部分網購用戶的移動端都安裝有支付寶,而不會再花更多時間與步驟去安裝手機支付。

微信等通信應用的出現顛覆了短訊時代,至於通過WWW登錄網頁的支付方式則已經是上個時代的產品。因此,這個產品雖然看起來功能很多,卻都顯得比較雞肋,其他的支付方式都能更好、更便捷的支付,用戶們定然不會再使用移動支付這個平台。支付寶通過購物習慣很好的影響了網購用戶,微信支付憑借社交來改變人們的支付習慣,中國移動雖然也有超過幾億用戶,大部分都限與通話中,卻沒有重視用戶體驗與引導,同時這也是其不擅長的。移動支付寶通過移動等通訊公司提供的無線聯網業務培養用戶的移動支付習慣,而將移動支付這個產品踏于足下,很像是給中移動一記響亮的耳光。

中移動手機支付現在已經更名為和包,推廣與宣傳的力度並不是很大,一直非常低調的在做這個產品,網上能看到的關於和包甚至手機支付的新聞也不是很多,這大概跟期發展策略或者發展方向有關。無論和包今後如何發展,想要改變人們已經擁有的支付習慣是很困難的。另外,從這個產品的幾次更名這個事情上,可以看出去中移動對該產品的重視程度,同時也能表現出來這個產品發展的並不順利,按照傳統企業用人做事的習慣,換團隊就是換策略,換策略換思路改名字是再正常不過之事。

3G滑鐵盧 4G尚未成氣候

移動通訊進入3G時代伊始,中移動開發的TD-SCDMA制式打上了自主創新的標誌,強烈的使命感與榮譽感加持在了中移動身上,但市場是不講優越感的,中國聯通與電信借著歐美日韓等國成熟的3G技術馳騁于中國的通訊戰場。在3G通訊這個戰場上,移動3G沒有懸念的失利了,雖然有美其名曰的給予3G網絡的G3產品,但是速度跟2/2.5G網絡差不了多少,這使得很多移動用戶沒有選擇使用G3,移動用戶遍及範圍廣,很多農村的基層用戶只要能接打電話就可以,沒有升級G3的需求,追求上網速度的用戶直接選擇了其他網絡,對於這部分用戶,說中移動倒逼用戶選擇其他網絡也不足為過。

3G的失利讓中國移動有些抑鬱,在中移動的G3與聯通、電信的3G大戰的時候,中移動同時也在緊鑼密鼓的布置4G網絡。工信部日前披露的數據顯示,三大運營商4G基站總數累計達到70萬個,4G用戶超過4300萬,其中,中國移動已經建設了超過50萬個4G基站,4G用戶已經超過4000萬,8月-9月2個月的新增4G用戶數平均超過1000萬。

在數據的顯示上中移動4G的發展有優勢,事實上另外兩家3G的優勢也很明顯,一些地方沒有4G網絡覆蓋,移動4G就會直接回落到2G,而在網絡比較好的地方,其他運營商的3G也可以提供42M速度。這意味着,若是中移動不能快速度大面積的布置4G基站,仍舊大部分地方還是2G網絡,那些地方的用戶仍舊會偏向于其他兩家。相關人士稱中移動能夠覆蓋全國大部分地區,並且有能力把4G網絡推廣到偏遠的地方,對於這一點,估計大部分人跟筆者一樣不會太相信,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移動MM布局夠早 但應用分發市場九牛一毛

移動MM發展的時間比較早,上一個屬於諾基亞塞班系統的智能時代,移動的定製機都裝有移動自己的定製產品,其中就包括移動MM這個產品。移動MM于2009年8月份上線,當時的智能大屏機還不多,市面上的智能機主流是諾基亞及摩托羅拉等品牌。移動MM類似於蘋果商店,不夠它解決了跨終端的問題,所有手機都可以在移動MM商城購買遊戲、軟件與主題。

2014第2季度中國全渠道應用分發市場份額,百度系、360系及騰訊系各占41.7%、24.9%、20.1%,豌豆莢以6.1%的份額名列第四,剩下的所有應用分發軟件占6.1%,這裡麵包括移動MM。當前的移動應用分發已經形成一個較為細分的市場,大家耳熟能詳的此類軟件包括360手機助手、91助手、應用寶、豌豆莢等都是當前這個市場的主角,可以為用戶提供大量的免費手機應用,安卓智能機時代的用戶習慣了使用免費應用,因此按次下載或者包月的應用是沒有太大市場的。移動MM從誕生到現在一直走的資源收費的市場路線,這點有些不符合當前的市場行情。

這次中國移動公司整合,除了九大基地中的音樂、視頻、閱讀、遊戲和動漫基地將合併成立新媒體公司外,剩下的4大部分會以MM商城為核心,整合分散的資成立互聯網公司,移動MM將會被委以重任,看現在的運營狀態,如果移動繼續以當前的收費策略來運管營MM商城,在其他應用分發市場的衝擊下,未來的發展堪憂。

與iPhone合作失利 精英用戶流失

中移動與蘋果的合作意向開始於6年前,在這6年的時間因為技術問題,雙方一直未達成合作,具體來說是過去的蘋果手機不支持移動2G/3G網絡。這個問題使得蘋果與聯通及電信達成了長期合作的共識,整個中移動的3G時代就是聯通和電信憑借蘋果手機分流移動用戶的時代,聯通和電信借著蘋果的獨特優勢分流了很多移動客戶,這部分用戶都是高端用戶。

雖然2013年9月份以後的iPhone5s和iPhone5c開始支持3G(TD-SCDMA)和4G(TD-LTE)標準,但中國移動是在12月4日獲得工信部頒發的TD-LTE經營許可,所以在12月份才開始合作。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已經分流到其他兩家運營商不會輕易回到移動,在移動2G時代的傳輸速率問題面前,聯通與電信用戶選擇性遺忘移動網絡也是正常的。同時短期內移動的網絡進入非4G就2G的奇葩局面,並且后兩者的速度比4G網絡差的不是很多,這就是坊間人們所稱的「移動4G即聯通3G」,沒有故意抹黑移動4G卻也是實情。

有相關數據統計,2009年中國聯通就與蘋果達成合作之後,在超過4年的合作中發展在網iPhone用戶超過1300萬,用戶效應帶來了巨大的3G品牌收益。有聯通與電信普及與發展蘋果手機用戶,中國移動iPhone 4G版上市后的表現尚可,不過現在國貨手機如日中天,很多手機在質量與體驗上俱佳,同樣也分流了一部分iPhone用戶,中移動已經錯過了iPhone手機銷售的黃金時期。

12580漸行漸遠

根據《創業家》雜誌2010年5月刊的記載,12580的誕生非常曲折並且有故事性,這裡我不再浪費文字描述12580的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翻一翻。12580誕生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們出行、飲食等行為的咨詢問題,這與聯通的114等查詢台是類似的,區別在於12580是一個跨網站、信息太、wap等多平台的信息綜合性平台。用戶們對12580的感覺是又愛又恨,愛的是有一段時間12580確實給人們提供很大方便,恨者在於12580在後期通過捆綁手機業務推廣並收費,讓很多人對此非常反感,很多人都取消了這個業務。另外,產品從體驗到應用上都不理想,由於之提供語音、文字以及簡單的地圖導航等功能,準確性達不到現在地圖等定位系統的準確度。

在移動互聯網爆發之後,不只是12580,包括114等在內的各移動通訊服務台都受到了移動APP的衝擊,地圖、送餐、打車、團購及酒店等應用已經把12580類的信息服務台的任務拆解,大部分人現在除了通過114查詢某個服務電話之外,信息台基本上形同虛設,甚至很多生活類APP中都帶有各種服務電話,根本無需再撥打電話語音。現在的90後用戶們大部分都不知道移動12580這個產品的存在,12580的APP在360手機助手的全部下載量僅僅為40萬。

從當前的互聯網環境、用戶使用習慣及用戶需求來看, 12580這個產品的存在意義已經不是很大。至於明年正式開始運營的移動新公司會不會繼續運營這個產品,還要看起以後的發展策略,12580已經完成了其歷史性的任務,以後大概會面臨著內部的轉型與整合。

咪咕文化能否成功 未來發展不甚明朗

咪咕文化是中移動探索了很久確定的新媒體集團公司,全稱「咪咕文化科技集團公司」,旗下分為音樂、視頻、閱讀、遊戲、動漫5個子公司,將於在2015年1月正式投入運營。同時成立的還有一個互聯網公司,用來做中移動9大基地的剩餘的業務。顯然,互聯網與新媒體是中移動未來重點發展的方向。咪咕集團公司以內容為主,基於中國移動無線音樂基地的咪咕音樂平台,這同時也是一個娛樂平台,之前的主要業務是以提供彩鈴為主,最近咪咕音樂的新聞比較多,組織各種音樂會及校園音樂大賽,這是中移動所擅長的。

之前,中國移動的新業務更多由業務基地負責,中國移動在全國範圍有九個業務基地,由一個基地開發互聯網業務、或者提供業務的接入服務,優點在於可以降低業務開發和運營成本,缺點在於隸屬於省公司的基地即便擁有產品和業務創新的自主權,在營銷、服務等運營環節仍舊是傳統模式,內部流程較為複雜,使得基地模式越來越難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競爭。咪咕文化專職做內容,可以讓其他公司從流程中解放出來做運營,總體來看這是有益於中移動轉型的。

值得指出的仍舊是中移動的體制問題,即便咪咕文化可以生產更多的內容,中移動平台不對外開放與傳播,仍舊不會有太大的效果。另外,一個要做內容的公司必須要有開放的心態,就如其他音樂網站、視頻網站可以讓用戶自己生產內容一樣,用戶的原創才會產生最好的內容。多年來,業內人士一般都感覺中移動是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自high,平台模式難免會陷入這個怪圈,其實自HIGH沒有什麼,主要看的是能不能HIGH出花樣,能不能HIGH出用戶。

中國移動自2000年建立到現在已經14年,這些年裡確實為中國移動通訊行業的發展貢獻了其應有的力量,如移動夢網一樣發展伊始就是帶有互聯網基因的,如果不是移動夢網業務的出現,騰訊很有可能成為他人的,還有很多企業也因為無線虛擬業務而再次爆發。而移動作為這個行業的帶頭大哥,一直引領者整個行業更快更好的向前發展。移動通訊形式從通話到短訊再到語音再到視頻,傳輸速度也從幾K到幾十M,做流量生意的中國移動也伴隨着幾億人民用上了移動網絡而變成一個超級行業大鱷。

在這14年的發展進程里,中國移動做出過驚鴻一瞥的產品,當然也有上面所列的做的不夠好的產品,在這些產品及業務背後,更多反映出的也是一個國有企業從運營模式到管理模式不斷轉變發展的歷史。我們總結出這些,可以稱作經驗,也可以稱為敗局,總結不是目的,更多的還是讓其他企業能夠看到這些,如果能從中得到啟示,我們就會欣慰了。

文/王吉偉


 十四年來,中國移動上馬的眾多項目現在過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