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是長期受到資本關注的一個行業,原因是這個行業不僅人人都需要,而且幾乎不受經濟波動的影響。已經非常強大的中國互聯網產業自然不會錯過這樣龐大的市場,各種佔位佈局在很多年前就已經開始。從2014年開始,這個市場終於被美國矽谷的榜樣們啟動,國內的各家巨頭紛紛加入戰局。
互聯網醫療是一個太過寬泛的概念,往小裡說是借助互聯網求醫問葯,往大裡說還可以包括一切借助新科技的健康監測和管理。本文選擇和用戶醫療需求直接相關的手機APP入手,從這個直接與用戶建立聯繫的戰場描繪百度、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公司的醫療佈局。
如上圖所示,本文要聊到的互聯網醫療APP共計7個,分別是百度系的百度醫生、阿里系的阿里健康、騰訊參與投資的微醫和丁香醫生、平安集團的平安好醫生,以及暫時沒有互聯網巨頭背景的春雨醫生和好大夫在線。
從產品功能列表上可以看到,這些公司選擇往自家APP中添加的功能數量差距很大。阿里健康與「萬能的淘寶」類似,試圖提供互聯網醫療領域的所有服務。相比之下,百度醫生和丁香醫生的功能種類比阿里健康少了一半還多,可實際上這兩家的佈局深度並不弱於阿里。在互聯網醫療這個誰也沒有找到清晰出路的新市場裡,我倒是認為在產品功能上越剋制的公司,越能說明在大局面上心裡有底。那些堆砌各種功能的APP未必是用戶真正需要,很可能只是為了讓公司高層更有安全感罷了。
百度醫生:手握流量我不怕不怕啦
觀察不同互聯網公司的APP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每家的產品都從各種細節上展示自身基因。比如現在APP更新後第一次打開,大多都會啟動連續數張的畫面介紹新功能,完全不在乎用戶到底願不願意細看。如果想對比APP功能,倒是這組開機圖片很清晰地顯示了不同廠商想推廣的重點功能。
百度醫生的功能非常簡單,只有一個核心功能:掛號。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簡單的導診功能,你點擊人體的某個部位,就可以出現相關疾病的就診科室建議。對於有明確掛號需求的用戶來說,這樣的功能實用性非常差。可以說,百度醫生就是一個掛號APP。
如果這是其它小公司推出的APP,可以毫不猶豫地忽略。可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功能放到百度在健康產業的整體佈局上看,就只能說百度手握流量不心慌。
2015年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百度CEO李彥宏的提案恰恰是放開掛號資源,具體內容是「取消部分地區對商業機構開展網絡掛號業務的限制,借助社會力量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提升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做個假設,如果阿里的淘寶天貓平臺的內容對百度搜索開放,阿里的收入還能有現在這麼高嗎?萬能的淘寶上所有的商品及評價資訊,全部直接可以在百度的搜索結果中呈現,用戶自然沒有動力在淘寶搜索框裡搜索想要的商品,在淘寶天貓開店的商戶也會把大筆推廣費用交給百度。
不管互聯網醫療的具體內涵是什麼,求醫問葯的最優質流量始終掌握在百度手裡。只要用戶有求醫問葯的需求時首先想到的仍然是「百度一下」,百度就可以用這些流量輕鬆實現各種商業模式。目前,這些優質流量被莆田系買走了,百度嫌莆田系提供的醫療服務太差,莆田系嫌百度流量價格太高,大家都需要新的流量變現模式。從平臺類資訊聚合平臺「百度健康」和智慧健康設備平臺百度「Dulife」看,百度只要能夠保持流量中心的地位,就不用擔心其他競爭對手掏空自己。
那麼,互聯網醫療領域會不會誕生淘寶那樣的流量黑洞?起碼從目前來看可能性非常小,無往不勝的阿里平臺在醫療領域很難複製出第二個「萬能的淘寶」。
阿里健康:當萬能的平臺威力不再
從阿里健康的5張展示頁面上,可以看出阿里多麼著急把各種服務裝到自己的平臺上。醫藥電商仍然是淘寶平臺模式,還採取類似打車軟件的搶單模式;整個阿里集團和醫院的合作在不斷深入,支付寶主推的未來醫院可不是只為了搶佔支付,拿醫院處方才能買的處方葯才是真正的唐僧肉;掛號與華康醫療合作,起碼在醫生人數上不落下風;在線諮詢是新浪愛問醫生的班底,阿里健康還自己做了中醫養生為主的醫蝶穀;取悅用戶的額外功能更是千奇百怪,例如用手機自測視力以及中醫臟腑辨識。
阿里健康的獨門殺手鐧是「中國藥品電子監管碼」,這也是馬雲收購中信21世紀的原因。請注意看下圖中關於監管碼的描述:
如果是普通的條碼,那一類產品只需要一個編號,像超市收銀台掃描條碼就會知道你要買的東西多少錢。這裡的20位藥品監管碼是每盒藥品都各自不同,掃描之後可以準確查出藥品生產日期和流通全過程。按理說這是一個國家強制規定藥廠和藥店出錢增加的監管碼,不該成為某個企業獨佔的數據,阿里也曾反覆強調收購的中信21世紀並不擁有這些監管碼。可是現實結果是只有阿里健康一家實現了監管碼隨時調用,同時當裁判員和運動員的嫌疑很難洗清。
更進一步看,藥品監管嗎雖然非常符合當下「大數據」的噱頭,可是想要實現具體的有效應用仍然困難重重。阿里健康試圖繼續承擔淘寶那樣的平臺功能,但是這需要獨佔巨大的流量才能吸引藥店和醫院,從目前看距離這個目標仍然非常遙遠。
阿里健康的藥品銷售採取了藥店搶單模式。當你提交藥品需求之後,會像打車軟體那樣看到自己的需求發給了周圍藥店,願意接受的藥店會搶單後向你回饋結果。雖然阿里健康曾投入重金補貼推動,可是再龐大的線下藥店市場上仍然沒有掀起什麼波瀾。我在山西太原實測阿里健康的購藥功能,搶單的藥店不僅沒貨,連藥店員工都說不清楚到底是誰搶了單。
線上諮詢方面阿里健康是直接導入了新浪愛問醫生,整體活躍度比其它APP並沒有優勢。這裡需要特別提醒一下「掛號」和「加號」的區別:掛號並不需要醫生同意,只要從醫院成功掛號,就可以去看醫生;加號是醫生的權利,就算醫院掛號已經結束,醫生也可以讓患者加號看病。理論上說,就算沒有與醫院打通掛號系統,只要使用者能夠與醫生直接溝通,就能夠實現加號。
阿里健康堆砌了幾乎所有互聯網醫療功能,但它在醫療領域並沒有找到像「萬能的淘寶」那樣堅不可摧的平臺護城河。無論是對患者的直接爭奪,還是在醫療領域的專業積累,阿里健康尚不足以支撐起一個滿足用戶所有醫療需求的淘寶式流量平臺。
丁香醫生:要自己開診所的淡定專家
騰訊採取開放平臺的戰略之後,投資的企業非常多,除了投資掛號網這樣模式很清晰的平臺,還包括矽谷的眾多移動醫療科技公司。在這些投資中,最重要的是7000萬美元投資丁香園。
丁香醫生的介面簡潔到讓其他APP羞愧,新開始的提示圖片只有簡簡單單一張,強調的功能只有「疫苗諮詢」和「用藥諮詢」。如果丁香醫生願意,雄厚的專業積累不難找到能夠在線回答患者問題的醫生,但這群驕傲的專業人士最終嚴格執行了向藥師諮詢藥品用法的「用藥諮詢」。從專業角度看,監管部門已經明令禁止沒有資質的公司搞在線問診,丁香園的「用藥諮詢」才是正途,其他APP上患者直接和醫生交流的功能都是打在線諮詢的擦邊球。
丁香醫生只是丁香園旗下面向普通用戶的一款APP,丁香園真正的價值在於它在醫生這個專業群體中的多年積累。外行人可能比較難理解,不妨從我的經歷感受一下。我媳婦是普外科醫生,她在讀書的時候連支付寶賬號都沒有,我追她時幫她解決的第一個問題給她直接網購丁香園出的專業資料和給醫生用的用藥助手APP。她這樣忙碌的醫學生沒時間上淘寶,但是需要經常上丁香園論壇,不僅是專業資料,醫生的專業文獻、人才招聘、實驗室耗材等等都可以在丁香園這個體系內找到解決方案。對於醫生這個同行評價重過患者評價的群體,想通過有酬答疑、患者評價等非專業方式撼動丁香園的專業地位,成功的可能不大。
可是反過來看,專業醫生更喜歡的丁香園產品,也可能無法滿足患者不那麼專業的需求。
左側圖片是近期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致死的生脈注射液,丁香醫生直接貼上了安全警示標籤,而且這樣的警示針對所有未經循證醫學驗證的中成藥。
中間圖片顯示了丁香醫生用藥諮詢時的嚴格限制條件。其他在線諮詢的APP都是努力滿足患者需求,並不會過多考慮用戶的提問有沒有價值、能不能在網上處理,丁香醫生則延續了丁香園的專業態度,開門見山地拒絕問診,具體諮詢也要求提問符合規範。
右側圖片更加顯示了丁香醫生絲毫沒有打算向用戶需求妥協。要知道,中成藥市場很大利潤很高,除了丁香醫生沒有其他公司的APP敢於主動放棄。當其它醫療類APP還在使用各種養生文章做推廣時,丁香園已經投入上千萬元專門購買專業的醫藥科普文章,確實在眼前利益的誘惑下做到了專業上的堅持。
從丁香醫生的上述細節,也能看出為什麼只有丁香園敢於自己從頭開始做丁香醫生診所。對於已經盈利的丁香園和不缺資本的騰訊來說,估計這個診所才是7000萬美金的目標所在。其它追求輕資產的互聯網公司更願意做牽線搭橋的平臺生意,沒有能力也不願意介入專業又麻煩的醫療服務。丁香醫生診所在醫院內部的資訊系統HIS、能夠連接各種數據源的電子病歷、適合微信的醫療流程等方面做出真正有價值的新探索。中國醫療體系扭曲的根源在超大型三甲醫院,修修補補式的醫療創新與其說是改善中國醫療體系,不如說是扭曲背景下的小規模套利。
第四極:背靠平安壽險的平安好醫生
BAT之外的第四極該選誰?從互聯網業務本身的實力看,小米比平安更有優勢,可是我認為能夠最終影響互聯網醫療走勢的第四極是有壽險公司的綜合金融集團平安。
具體到互聯網醫療這個領域看,小米雖然投資了九安醫療,在手環、血壓計等智慧硬體的佈局卻更像在做健康產業,也沒有像平安好醫生這樣直接連接用戶和醫療需求的APP。反觀平安集團,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轉型已經頗有建樹,壽險公司又是未來醫療領域的重要支付方。從平安好醫生現在的功能看,已經完整實現了藥品電商、家庭醫生、在線問診、醫院掛號等功能。平安撒大網的佈局模式與阿里健康非常類似,區別是平安不需要做平臺,未來為自己的壽險和健康險服務已經足夠,自然面臨的困難比阿里健康小得多。
左側圖片是平安好醫生的在線問診功能。平安敢直接用問診這個名稱,連擦邊球都懶得打,可能是遲鈍也可能是不擔心。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的目標是:「一手資產端,一手抓健康。搞定這兩頭,一個人就終生離不開平安。」平安籠絡醫生的力度也是最大的,不僅僅是為線上問診牽線搭橋,而是直接把醫生拉進來當合夥人。
中間圖片是平安好醫生的藥品電商。這部分業務是平安自營,在線買葯後通過快遞送貨上門。這樣類似京東自營的模式肯定無法滿足緊急用藥需求,想做平臺的阿里肯定不能這麼幹,但對於試圖把保險客戶留在平安體系內的目標來說足夠了。
右側圖片是平安好醫生打包出售的服務。圖示2800元是最高端的鑽石卡,最便宜的金卡只要1200元,服務種類相同,只是數量有減少。別忘了平安壽險自己本來就有對用戶進行體檢的部門,作為保險公司也肯定希望顧客能夠健健康康少生病,所以就算平安好醫生只實現平安內部的閉環也足夠了。
當中國的醫療支付方逐漸擴展到壽險公司以及為員工購買健康險的企業,在平安好醫生服務對象仍然是普通用戶的前提下,付款方可以擴展到壽險公司和企業,這比直接要求用戶付款簡單的多。相比之下,小米等公司的健康產業投資仍然處於商業模式不清晰的狀態,所有人都知道健康數據和醫療需求很重要,但這些服務並不一定能夠輕易嵌入自己的業務體系。
獨立派:待價而沽的春雨醫生和好大夫在線
春雨醫生和好大夫在線都是在互聯網醫療市場耕耘許久的老牌APP,目前還沒有接受BAT三大互聯網巨頭的投資。但從業務本身的體量看,兩家都有不弱於大公司的試水產品,春雨醫生號稱要在年內建設的300家線下輕資產診所更是無比重要的籌碼,但從業務模式上看它們並沒有獨立於BAT之外的資本。
對於中美宜和、和睦家這樣主攻線下的實體診所而言,互聯網只是補充,有沒有BAT作為盟友並不對自己的線下診所有決定性影響。對於春雨醫生和好大夫在線就完全不是一碼事了,這兩家發展的基礎是線上流量。當依靠流量的互聯網公司發展壯大時,遲早會遇到BAT這三巨頭,選擇的靠山到底該是搜索流量、電商流量還是社交流量,會決定一大批朋友和敵人,既然吃流量這碗飯就很難在BAT的競爭中超然於外。
所以,這些獨立派遲早要和BAT其中之一結盟。獨立本身沒有價值,獨立的價值是待價而沽——何止醫療,所有沾上互聯網的行業都會是這麼殘酷。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理財實驗室(微信號:MoneyLab)
From 康寧1984
盤點移動醫療App,來看看BAT、平安、春雨和好大夫如何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