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二:

有一天,家裏突然來了兩隻蝸牛。這「不速之客」原來是兒子請來的。

原來,兒子又一次做了糊塗事。

父母看不過眼,當然想教導兒子,只是,該怎樣跟兒子說才不會使他產生不好的感覺呢?

 

思考:

1) 兒子捉來蝸牛,媽媽卻怕蝸牛,怎辦?

2) 媽媽有媽媽的擔心,兒子有兒子的擔心,走不到一塊,怎辦?

3) 今天的孩子真的難管嗎?

 

星期六傍晚,下了班,回到家裏,才知道家裏多了兩位稀客:兩隻蝸牛。原來,學校要求學生帶回蝸牛,作課上觀察之用。這兩隻蝸牛,是大兒子自公園捉來的,一隻給自己,一隻是代同學捉來的。

牠們的食物,是一塊樹葉。

 

蝸牛來了事情多

這兩隻蝸牛,各自用一隻塑料杯盛載。媽媽沒好氣地說:「星期一才帶回學校,你明天捉來也不遲呀!」我知道,她其實也明白,大兒子是擔心明天捉不到。今天的公園,蝸牛並不常見,何況還要捉兩隻呢?

接著,大兒子和小兒子的話題,便離不開這兩隻蝸牛了。一會兒是蝸牛吃了一點兒樹葉了,一會兒是蝸牛拉出了糞便,要清理卻又怕骯髒;晚飯後不久,他們看見蝸牛動也不動,便擔心蝸牛是不是要喝水……

到了星期天,大兒子才說,兩隻蝸牛好像不用在星期一帶返學校的。他打電話給同學求證,知道果然是那樣,只是始終弄不清楚該在甚麼時候帶回去。這便意味著,兩隻蝸牛要在家裏住一段日子了。我們最關心的,是牠們能否支撐下去。媽媽建議道:「先把蝸牛送回公園去,過幾天再捉回來吧!」只是,大兒子沒有聽從。

蝸牛的似乎愈來愈虛弱了。可是,有一次,一隻蝸牛,竟然自小小的透氣孔掙脫了出來,跑了一段路,藏身於一個角落;後來,大兒子把牠們帶回課室去暫居,豈料其中一隻在夜間又掙脫了,一夜之間便爬到了課室的天花板。

 

接近子女在乎心靈

子女的想法父母不一定了解,然而,父母多接近子女始終是不可取代的途徑。例如,多一些和子女到公園去,便會知道,今天的公園裏,蝸牛並不常見。只有這樣,父母才會較易明白子女為甚麼這樣做而不那樣做。

接近子女不在乎形式而在乎心靈。

唯其如此,父母才會知道,子女的一些看來是出人意表的行為其實是在情理之中。

唯其如此,父母才會曉得,子女的一些近乎胡鬧的行為其實是充滿了生趣。

父母往往害怕一些事情自己控制不了,但是,多留一些餘地給子女並不就等於面臨失控,子女的日子卻會因此過得豐富一些,何樂而不為呢?

 

總結:

1) 父母首先要看的是,孩子想的是甚麼,首先要站在孩子一方想想,看看。這才容易弄清楚,到底是甚麼一回事。

2) 站在孩子一方,給孩子想方設法,同時逐步作引導。

 

警句:

父母多留一些餘地並不會導致失控,子女的日子卻會因此過得豐富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