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當一個產品不完美時,被下線的命運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並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在某個應該結束的點表現地當機立斷。阿里巴巴日前下線了一批產品,對此,有人想來跟大家聊聊自己的看法,也談談下線產品為什麼那麼難。本文轉自科技雜談,作者寧宇。

這兩天,淘寶賣家在後台收到了一份產品下線公告,通告「慢慢付」業務下線。據稱未來一段時間里,「天貓寶」、「快捷保鏢」、「快捷分期」、「天貓分期」以及「話費卡」等一批產品將逐漸從支付寶付款頁面下線,部分功能會與其他業務進行整合。

很佩服阿里巴巴有這樣的勇氣,如此大規模地開展業務和產品清理工作。

產品應該有生命周期,到了一定時間的時候就要淘汰;另一方面,在試錯的過程中,也會產生很多不盡如人意的產品。誰都知道,要維持那些本該關閉的產品的生命,會加大運營成本。但是在現實里,產品下線是非常痛苦的,因此並非所有企業都敢這麼做。

為什麼產品下線難?有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技術處理難。

優秀的企業不該讓每條產品線成為獨立的煙囪。對於一個提供多產品的企業來說,很難將某一個產品完全獨立出來。有時是產品與產品之間有關聯關係,比如嵌套、捆綁,或者產品A是產品B的先決條件等;有時是產品存在於不同的流程和環節中,比如某產品的客戶服務是整體服務的子流程等。

因此,對於某些產品來說,下線之前首先梳理支撐系統和運營流程中與這個產品相關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實施產品的解耦和剝離,其難度和工作量往往不亞於重新開發一個新業務。即使有的產品在開發時就考慮到了下線,最多也只是通過松耦合盡量降低產品下線成本,還是要做很多工作,消耗很多資源。

其次,是存量客戶難。

很少有剛一誕生就夭折的產品,即便是問題多多的產品,上線之初也會花大力氣做營銷推廣,甚至試圖改變客戶習慣,力爭讓客戶接受新事物。如果產品要下線,該如何處理這些存量客戶,這是個既艱巨又敏感的難題。

即使有的企業精心設計策劃了客戶遷移方案,甚至給予客戶補貼,但很多問題仍無法避免。比如有的客戶為了獲得更高的補貼,發揚「釘子精神」堅守陣地,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有的客戶已經形成習慣不願改變等。即便客戶按照企業的意願完成了遷移,也可能降低了信任感、滿意度乃至忠誠度,給企業和客戶的關係帶來負面影響。

第三,是人事關係難。

無論是國企還是私企,談及產品下線評估等問題時,都難以完全避開負責的人事關係。即使在各方都一心為公,都能做到對事不對人的好企業,也很難對產品的評估工作做到完全客觀公正。沒有人樂於看到自己付出心血培育出來的產品走向墳墓,因此只要不是「死透了」的產品,對於下線的討論和爭辯往往比上線時還要激烈、持久。

更何況,產品下線問題的討論往往摻雜了很多非技術因素。比如上線時的承諾、決策;價值評估的口徑、結論;運營不佳的現象、原因;替代產品的選擇、方式等。更有甚者,如果某些產品貼上了某些專業人士或領導的標籤,那麼產品下線的問題就更會複雜化,當簡單的技術問題成了政治話題的時候,誰還願意碰這塊燙手的山芋呢!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對於多產品運營的企業來說,很難將業務下線節省的運營成本量化,說不清下線的動作能省掉多少成本。因此對於很多企業來說,業務下線需要花費成本,同時還降低了收入,不利於客戶的忠誠度和價值貢獻,產品下線成了費力得罪人又不討好的行動,除非有絕對把握或者痛得受不了,否則不敢輕易下手砍產品。

移動互聯網時代,節奏越來越快,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在不斷有新產品誕生的同時,曾經的優秀產品在漸漸衰老,面臨被淘汰的壓力和命運。對於企業來說,建立長效的「產品生命周期管理體系」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對該淘汰的產品有既定的規則,那麼就可以減少很多內部的討論和爭議,提高產品更新效率。如果對產品下線的過程有既定的規則,就有利於降低開發成本、壓縮下線時間,給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

所以說,對阿里巴巴這次業務和產品清理的大動作,我真心佩服。

作者微信公眾號:尚儒客棧(CMCC-ningyu),本文授權虎嗅網轉發,謝絕未經授權媒體轉載。

From 寧宇


 大規模產品下線,阿里巴巴是在自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