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行走的力量」大爆發,微信朋友圈曬步數蔚然成風。但是每天完成的步數與健康是不能簡單划等號的。科學研究表明:僅有量是不夠的,還要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對健康有顯著的作用。(原文見驅動之家)
手環和微信運動的聯動,可以很好地呈現出日常走路的步數,對於很多抽不出時間來做有氧的朋友來說,每天達到一定的步行量,似乎也能一定程度上實現自己的有氧訓練。不過,只看步數的運動就夠了嗎?就可以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嗎?現在知乎日報對此作出了解答。
其實不一定。目前認為,只看步數去走路,對健康的促進效果是很有限的。
實際上,早在微信運動之前,就有很多機構提出了以步數為唯一參照的運動建議,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有「每日一萬步」的口號。包括ASCM(美國運動醫學會)和CDC(美國疾控中心),早期也都提出過相似的建議,很多有糖尿病的人也被建議要日行萬步。
不過,雖然每天一萬步,看起來很美,但是忽略了一些很重要的關鍵點。
其一就是,單純的步數建議,並不包含運動強度。而在近幾年的研究中發現,運動對健康的增益,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運動強度的。如果你步行的強度很低,並不能引起身體良性的應激反應,實際上對健康沒有太大的意義。
梅脫(MET):能量代謝當量,是表達運動強度的單位
每公斤體重從事1分鐘活動,消耗3.5ml氧氣,被稱為1MET。強度大概相當於成年人的靜坐狀態。
簡單不嚴謹的說來,如果一項運動消耗氧氣為靜坐的N倍,就被稱為N梅脫。梅脫越大,該運動強度越大。
其二,很多人是從早到晚都佩戴運動手環或者計步工具的,然後記錄步數的時候也一起記錄。這就導致了生活步數和運動步數並沒有分開。
由於我們剛才所說的強度關係,生活中的很多步行,其實是對健康無益的。有很多工作可能要來回來去地站或走(比如一些服務行業等),這些行走大多強度較低,而且由於採用了不正確的站姿或走姿,並不會對促進健康產生任何效果。
根據一些研究,成年人一般一天要走8000步左右,而這8000步基本上強度都很低,對健康促進小。如果刨除這8000步,實際上日行萬步中,只有2000步左右是比較有效的運動,這個運動量實在是太小了。
如果你一天到晚都佩戴着手環等,可能到晚上一看,發現自己的步數已經超過 1 萬步了,結果就放棄了原本計劃好晚上的運動,這樣對促進身體健康,沒有一點益處。
所以說,雖然計步工具的確可以很好地計算出你日常的步行量,但是從對健康的增益來看,單純只看步數,不考慮強度的話,意義並不大哦~
那麼怎麼判斷強度呢?
關於步行強度,很多人說,雖然知道強度很重要,但是走路並不好確定自己的強度啊!如果是在健身房的跑步機上走,的確會標出時速是多少公里,可是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是在外面走,自己去計算時速,應該是根本沒有辦法實現的吧?
確實,時速並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計算步行強度的好方法,相對而言,步頻(每分鐘走多少步)是一個能夠合理反應走路強度的重要參數。
走行強度的主要指標是步頻。
步行1分鐘,數一下自己一共走了多少步,就是你的步頻;有計步軟件的,也可以看一下每分鐘走了多少步。
PA 指南(體力活動指南 Physicalactivity)曾經建議:「每位成年人,為健康效益,要確保每周5天,每次至少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這個中等強度就是至少3-6MET。另外PA還建議「更大的運動強度會帶來更多的健康益處」。
中等強度運動,用步頻來體現的話,大概是每分鐘走多少步呢?
根據一些研究,我們認為每分鐘110步以上,130步以下(4.8km/h-6.4km/h)的步頻是比較合理的中等強度標準。
可以看到,只有每分鐘110步以上,運動強度才達標。
確定了運動強度,日常建議的運動量也就比較好確定了。刨除日常行走外,我們每天至少要走3300步以上才會對健康有比較好的益處。
運動量=合理步頻*運動時間=110*30=3300
所以,按照PA指南的建議,有研究認為,國人一般按照110步以上的步頻(也就是每分鐘110步以上),走3300步(也就是30分鐘),就能達到對健康促進的目的咯!~
此外,不少想通過運動減肥的朋友,也都很關心運動步行能消耗多少熱量,那麼按照PA指南推薦的步頻,我們能消耗多少的熱量呢?
往下看~(下面的圖表中男性體重取80kg,女性體重取60kg)
那麼日常生活如何落實呢?
一般而言,力量訓練是鍛煉身體,提高健康比較好的方式,而中等強度的步行則是比較好的訓練補充。
由於步行強度本身並不大,想要通過步行來達到比較好的健康增益的話,建議每天都要走夠30分鐘,大約2公里多的路,年輕人可以選擇在上下班過程中多走2站地鐵,長輩們則可以專門拿出一段時間來步行鍛煉。
此外,對於長輩來說,光是通過步行也不能很好地改善身體健康,之後會陸續介紹一些適合年長者做的居家安全小抗阻動作的~
母親節和父親節都先後到來,這些可以跟爸爸媽媽講一下,讓他們即便是走路也能擁有健康的身體。
From 鯤鵬
日行萬步不等於健康,強度達標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