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亞洲電視不獲續牌,對很多香港人來說是一件很暢快的事情。亞視近年的不作為,令港人唾棄這間擁有五十八年歷史的電視台。亞洲電視的前身 - 麗的電視,曾在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短暫的時間裏,打破無線電視的主導地位,劇集如《變色龍》、《天蠶變》及《大地恩情》等皆深入民心。節目劇情成為茶餘飯後話題;「電視撈飯」這俗語也是在這時期誕生。然而,亞視的光輝歲月不久就消失,自家節目不斷地減少,淪為現在一個播放賽馬和六合彩才會有收視的電視台。《天蠶變》主題曲裏一句「命運在冷笑,暗示前無路」正正應驗了亞視的最終命運。
常說亞視有五十八年歷史,其實不太準確。1957年,英國麗的呼聲總公司獲港府發牌在香港提供有線電視服務,名為麗的映聲;1973年,因應無綫電視的強烈競爭而改為無線廣播,易名為麗的電視;及後1983年,商人邱德根入股麗的並成為大股東,將之易名「亞洲電視」。
五十年代的香港仍是相當貧困,麗的以有線廣播,觀眾需付錢才可觀看,代表著觀眾群只限於上流階層。看電視,在那時候是一項奢侈的活動。到了1967年,無綫電視成立並提供無線廣播,看電視頓時成了平民百性也可負擔的娛樂。而麗的映聲作為收費電視台,無綫電視的出現成為一巨大衝擊。
所謂「亞視積弱」,其實遠在四十八年前已經出現,埋下了種子。麗的映聲是一間收費電視台,觀眾群原本已經是狹窄,一般平民大眾是排拒之外。無綫
昔日香港不像現在,那時字典裏還有「競爭」兩字。1973年,麗的改為以無線廣播,易名麗的電視,決心與無綫電視在免費電視市場下逐鹿。
坦白說,「歲月留聲」頻道是現時亞視剩下唯一值錢的資產。一些經典劇集如《變色龍》、《天蠶變》等都是現在老一輩的集體回憶。我們懷緬過去,看到一間處於劣勢的電視台,能以高質素劇集抗衡大台慣性收視。 這是對觀眾的一個福址,也是對電視界的一個良性競爭。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可説是麗的最輝煌的時期,一套套貼近民情 的劇集引起觀眾強烈的共嗚。不論是《變色龍》裏律師鄺志立為追求正義探究真相而遭黃大均陷害,又或者是《對對糊》裏八位男女最後結成情侶,幕幕劇情都是觀眾們的寫照。
現在香港電視業發展是一潭死水,亞視已經多年沒有自家製作的劇集,而無 綫則安於慣性收視而不思進取,有心人則被拒諸門外。互聯網的急速發展也使電視變成次要娛樂,「電視撈飯」不復存在。我們所説的經典劇,永遠只停在七八十年代那段黃金時期。
作者:Polymer 編輯部(本文章由聚言時報授權提供)
命運在冷笑,暗示前無路(Polymer 編輯部)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