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active Brokers創辦人彼特菲(Thomas Peterffy),起步點一點也不高,他在二戰後期的1944年,出生於布達佩斯某地下室,成長於蘇共統治的匈牙利,父親離家出走,由母親和祖父母養大,童年的彼特菲靠著賣走私糖果、執廢鐡、炒郵票過活,後來有機會申請短期簽証到德國,就抓緊機會移民美國,幸運地成功。

彼特菲在匈牙利修讀測量及高等數學,到達美國後,與一名因女色與酗酒被遂出教會的修道士同住,並一起擔任匈牙利移民的非官方保證人,後來因為人脈擴闊了,終於在工程公司找到設計平面圖的工作,學以致用。

1964年彼特菲購入電腦,但公司沒有人懂編程(Coding),他自告奮勇學習,從自修英文說明書開始,最後寫出畢氏定理的演算法,幫助應用在測量,最後在六十年代末被同鄉招攬入華爾街。

彼特菲起初是編寫演算法,令交易員可快速比較各類資產的特性和價值,就如我們今日所用的彭博終端機,試想在五十年前已可以用Bloomberg,肯定是巨大優勢,後來更被知名炒家賈瑞奇(Henry Jarecki)網羅至Mocatta Group,發明華爾街最早的「黑盒」(Black Box),完全以程式作出交易指令,所以Mocatta的交易員雖然仍在場上用電話及喊叫的方法落盤,背後的原理卻是根據黑盒。

其中一個革命性發現,是彼特菲苦思一年後,運用微分等式作出演算法,把買權賣權、行使價、到期日及利率等因素,全寫入一個演算法內,用來為期權定價。由於當時期權方興未艾,連回測(Back test)也做不到,膽粗粗的彼特菲和賈瑞奇,便決定落盤一試,結果是賺錢了。

當時的交易員完全不知道買賣盤怎樣來,只知道死跟,就會有近乎100%命中率,這是Algo接管人類交易的第一階段,利用電腦計算值搏率後,對人類下達行動指令。

一年後(1973年),布萊克(Fischer Black)和休斯(Myron Scholes)發表知名的Black-Scholes Formula,成為現代期權定價的基石,但當年的交易員根本不會看學術雜誌,見到也不懂應用,世人根本不知有個匈牙利,比將來(1997年)的諾貝爾獎得主更早投入實戰,所以彼特菲的期權Algo,往後多年仍然為公司賺進大量金錢,也正式步入華爾街頂尖程式員之列。

原文: http://www.hunghuk.com/2014/11/03/%E5%BD%BC%E7%89%B9%E8%8F%B2%E7%9A%84%E7%BE%8E%E5%9C%8B%E5%A4%A2/

 

 


 彼特菲的美國夢(Interactive Brokers創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