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虎嗅實習生杜暮雨
小米五周年慶之「米粉節」大促於昨日(4月8日)10:00正式開始,來自小米官方披露數據顯示,小米官網第一分鐘湧入PV1700萬,8分30秒支付過億,截至活動結束,手機銷量212萬台,支付金額20.8億元。正當小米網服務器承受巨大壓力的同時,小米物流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每次線上大型促銷後,小米都會高調曬出其物流發貨數據,雷軍、林斌還會親臨倉庫現場客串工作人員操作配貨。人們熟知京東物流之強大,卻對國內第三大電商平臺小米網的物流體系所知甚少。根據小米網官方說明,米粉節全部訂單承諾7日內發貨,小米每次大促後是如何在一周內集中處理幾百萬訂單?小米物流體系有哪些優點及缺點?下麵虎嗅帶你一探究竟。
回顧小米歷屆大促戰績
2013年小米參加雙十一促銷後,米粉節也從最初的新品發布,增加周年慶大促活動,虎嗅總結了小米的四次大促(如圖):
小米在2013年的雙十一初試線上大型促銷,便斬獲單店(天貓)第一,在2014年的兩次活動中各方面數據都有所刷新。在2014年米粉節到雙十一這7個月,從53萬單到94萬單,小米物流的單日發貨能力有了177%的提升。在這期間,小米並沒有建設新的配送中心,發貨能力的提升更多來源於管理上的精細化。
2015米粉節的總單量達到305萬,較之去年雙十一幾乎翻倍。根據小米的發貨能力,官方承諾的7日內全部發貨並非難事。據悉,小米在12小時內發貨量已破50萬單。在中午12點米粉節第二輪「狂歡」時,微博上已經陸續開始有人收貨曬單了。
據小米消息透露,為備戰米粉節,小米物流團隊新招聘1300名員工,總人數達到了2600人。在米粉節前新建了西安、廈門兩個配送中心,對其他配送中心實施了擴建、整修方案,整體產能有所提升。小米物流自建的12個配送中心(分別位於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武漢、瀋陽、南京、廣州、天津、鄭州、西安、廈門)、6個TV配送中心,將24小時不間斷髮貨。而對小米「超常規全力支持」的承運商順豐、如風達,也早早派車守候在配送中心門口,24小時不間斷取貨。
順豐也一如既往的在其分撥中心內為小米開闢了「綠色通道」,小米商品單獨分揀、優先配送。
信奉「互聯網思維」的雷軍,將小米營銷做得可圈可點,但如今國內手機市場已過了扶搖直上的風口,雷軍在小米五周年內部信中也寫道「新的五年,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原來的國際國內同行實力在不斷增強,新的對手在不斷湧入,這註定了未來五年將是慘烈的五年!」
可以預計,小米手機銷售量很難再續前幾年的飛躍式增長。小米在不斷調整進攻方式,包括「生態鏈」戰略和進軍海外市場。除此之外,更要注重「防守」,注重成本的控制和精細化管理。對於輕資產的互聯網公司,物流費用占總成本比例較大,如何降低成本創造「第三利潤源泉」,恐怕是小米要注意的了。
虎嗅從以下幾點一窺小米物流。
一、倉儲自建、快遞外包——重資產成本不斷加大,家電產品配送範圍小
相比京東的自建物流網絡,小米對終端配送的掌控能力相對較弱,無法做到「211限時達」等個性化的物流服務。據悉,京東在全國七個城市設有一級區域配送中心,全國配送中心近百個,幾千個末端配送站點遍佈各大城市。
在2014年初,小米在全國只有6個配送中心,一年後的現在,已經擴到了12個。目前幾個大倉依然要輻射周邊省市,例如河北、山西、內蒙古的大部分訂單由北京配送中心發貨。而隨著小米在生態鏈上不斷增加新品以及銷售量的上漲,輕資產運作的小米不得不選擇繼續擴張倉儲網絡。比如,當內蒙古的訂單到達一定數量級後,如果北京倉的產能無法滿足訂單,或者從北京至內蒙古的總配送費用高於建倉成本時,也許就要考慮在內蒙古建倉了。
當配送中心數量擴大後,小米還應考慮增加一級物流網絡,用一級區域配送中心輻射附近的二級配送中心。一級配送中心起到集貨、分貨的作用,可以降低工廠至配送中心的運輸成本;當二級配送中心缺貨時,直接從一級配送中心調貨即可,反應速度比從工廠提貨更快。
在末端配送方面,小米主要外包給了順豐、如風達、EMS三家快遞。其中EMS主要負責配送較為偏遠的地區。
雖然承運商對小米提供「特別照顧」,但大件產品如電視、凈化器的配送範圍依然無法覆蓋全國。有用戶反映,身在上海浦東的他居然無法購買小米電視。電視的銷量一直沒有達到小米內部的預期,恐怕與配送覆蓋範圍小有直接的關係!
二、傳統的人工分揀——效率低,落後于零售電商
不少人瞭解過亞馬遜位於西雅圖的配送中心,其最具特點的就是「機械人分揀」,系統向機械人傳達揀貨指令並規劃合理路線,機械人自動將商品送至配貨人員手中,工作人員雙腳不動即可完成配貨。
京東物流的「青龍揀選系統」也在機器分揀線的基礎上加入了掃碼分揀資訊管理,系統根據訂單位址等資訊在包裹上記錄末端配送站點信息,分揀線掃碼後自動將其歸至相應位置。
而小米配送中心內還停留在傳統的人工分揀模式,打單室將幾十個訂單所需的商品彙聚在一張揀貨單上,揀貨人員根據商品貨位元、數量資訊依次進行播種式揀貨,需要不斷走動。
小米在揀貨上採用傳統方式,是想用盡量低的成本完成工作,加之SKU較少且大部分訂單隻涉及少量熱銷商品,貨位、商品數量相比零售電商微不足道,揀貨走動路徑也比較短。但隨著SKU數量的增加,小米需要在分揀環節上多做改進。
分揀是配送中心內最值得優化的環節,其所耗時間占整個在庫作業時間的60%,想要更快的發貨,小米需要加強揀貨方面的資訊化。
三、「零庫存」物流與供應不足
雖然大型促銷活動對商品需求陡增,但小米並不會提前準備大量的囤貨,而是追求「Just in time」的精益物流模式,「JIT」源於日本豐田汽車,其生產模式追求「零庫存」以及「拉式生產」,在生產一線不囤積庫存,而是根據看板數據隨時向供應商下單,而豐田要求所有供應商在其30分鐘車程範圍內建廠,以保證供應速度。
小米物流運營中心根據銷售預測和系統單量每日安排工廠提貨,12個配送中心每天都會收到多批工廠到貨,收貨後立即分揀、配貨、發貨,熱銷產品的庫存周准率,以此達到物流發貨能力最大化、庫存積壓最小化。
較低的庫存成本還與小米的營銷方式密不可分,小米所專註的「爆品」往往在發布後數月之內供不應求,在每週二的搶購中,放出的量即為庫存量,此類商品在倉庫內不會存儲超過3天。對於供應充足的商品,通常會保持一定量的庫存以免缺貨。在每週一,小米根據缺貨狀況制定調撥計劃,就近的RDC互相補充缺貨商品。
對於外界有關「飢餓營銷」的批評,小米一直否定這一說法。「零庫存」在某種角度看來也許是小米的無奈之舉,物流倉儲作為供應鏈下游環節,受上游的生產供應影響極大。實際上,小米飽受缺貨困擾,網站上灰色的「缺貨」二字常常如一盆冷水澆滅用戶的下單衝動。
遙想去年羅永浩因沒有對供應問題產生足夠重視,造成了大量用戶因供貨不足而取消訂單的敗局。可見,無論多麼有情懷,產品供應不上一切皆枉然。
小米在網站上賣的是庫存,每一次搶購後都有大量用戶因搶不到而在小米微博下留下憤慨的回復,可見庫存的供應是遠遠小於需求的。保證更充足的供應恐怕是小米亟待解決的,否則後患無窮。
四、48小時極速配——承運商的「明星級待遇」
小米在全國20多個城市開設「極速配」服務,以北京為例,北京配送中心覆蓋的周邊城市如石家莊,貨物裝車後無需經過華北區域分撥中心中轉,而是直接送到石家莊,減少了中間環節以確保48小時內送貨上門,這是承運商對小米的「明星級待遇」。實際上,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幾個城市,已基本實現下單後24小時內送貨上門。
通過這次米粉節的用戶反饋,順豐、如風達的快遞小哥在晚上11點還在派件,為了保證發貨速度這些承運商的確是全力配合。
五、訂單推倉與拆單
在小米研發團隊開發的倉儲管理系統中,物流工作人員可以將缺貨的訂單推至其他配送中心發貨,既可以人工作業也可系統自動實現。篩選出某配送中心缺貨訂單後,系統根據就近、不缺貨原則將訂單推至其他配送中心。有的用戶奇怪,為什麼我家在北京,商品卻從深圳發貨?這十有八九就是經歷推單了。
當沒有配送中心存有一個訂單內的全部商品、但這些不缺貨商品的庫存散亂在不同配送中心時,小米會執行拆單任務,將訂單一分為二,兩個配送中心分別發自己不缺貨的商品。
不知你有沒有過只下一個訂單,卻收了兩次快遞的經歷?這就是拆單的結果。拆單是成本與服務的背反,拆單後配送成本至少翻倍,卻是此單發貨的最快途徑。
小米不惜高成本推倉、拆單的背後,還是缺貨的問題,在供應不足的客觀條件下,還存在12個配送中心分貨管理上的難題。比如,A產品在北京銷量大但缺貨,在上海倉卻積壓大量庫存,如果追求速度的話只能從上海發貨。想要解決此問題,必須更好的結合銷售預測對各個配送中心分貨。而出現缺貨情況時,如何更快速的向配送中心補貨,上文提到的「一級區域配送中心」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2015米粉節210萬台手機的背後,反映了小米為了創造電商節日在備貨方面的努力,物流方面小米會交出怎樣的答卷,尚不得而知。米粉節之後,小米在整條供應鏈與供應商的合作協同、工廠產能的提升、下游物流的發貨效率增速上要做的還很多。
From 虎嗅
「米粉節」出售212萬台手機,小米物流怎麼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