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uffington Post

The Huffington Post

「光復行動」不是香港本土派發明,1773年12月16日的美國,就有一場「光復波士頓」的行動,有趣的是香港的光復者走出來是要反對水貨客,美國的光復者卻是為支持水貨客而行動。

事緣1760年代,英國在對法國的戰爭取勝後,為了轉移軍費支出,開始在北美殖民地,即現今的美國增加稅收,此舉自然受到當地居民大力反對。殖民地人抵制貿易,到一七七零年,英國撤除了除了茶葉以外的所有加稅。

茶葉對英國人來說,比之奶粉於中國人更重要。這種遠東運來的飲料出奇地合英國人的胃口,而英國不止對北美徵茶葉稅,因為當時殖民地人為了抗茶稅,情願喝走私,不,是水貨的荷蘭茶,都不喝「偉大祖國」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茶葉,有見及此,英國政府就搞「專賣」那一套。

1773年,英國政府為傾銷東印度公司的積存茶葉,通過《救濟東印度公司條例》。該條例給予東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銷售積壓茶葉的專利權,免繳高額的進口關稅,只徵收輕微的茶稅。條例明令禁止殖民地販賣「私茶」。

本來東印度公司運送茶葉到北美時,必須將所有茶葉於英國卸貨拍賣,於倫敦由批發商人買下後再轉口到北美殖民地去,確保英國從茶葉貿易中得到利益,於其中英國政府可抽取相當可觀的貨物稅。但現在商船可以不經過英國,直接賣茶葉到北美殖民地,這樣一來不但省下了貨物稅,也少讓中間人賺一手,更縮短了海運的航程,於是東印度公司的茶葉有史以來首次比走私茶還便宜,而且便宜了超過一半。

這真好,中央送大禮哦,沒有大英帝國的照顧,你們北美人完蛋了。現在你們可以喝便宜的東印度公司茶葉,應該感恩載德,並停止非法的走私活動了吧?

錯了,這也是為什麼美國人有民主,而我們沒有。

英國的所謂「大禮」,其實損害了兩批人的利益,一是從倫敦進口茶的批發商,一是走私荷蘭茶的走私商,東印度公司的便宜茶葉一進口,他們馬上可以關門大吉。用左翼的話語來說,這是英國政府與東印度公司的官商勾結、利益輸送,是「茶葉霸權」,打壓小商戶的生存空間,當走私商完蛋後,東印度公司就能壟斷市場,為所欲為。

北美殖民地人,也不像二百多年後遠東某殖民地奴才般,短視地接受眼前的糖衣毒藥。他們很清楚一旦接受了茶葉稅,那麼其他稅就會接踵而來,更認同走私商所言,一旦走私商被打倒,英國就可予取予求,因此才不肯被「讓利」收買,立即群起反對。他們也開始宣傳一種主張:既然他們在英國國會沒有代表,就沒有義務繳稅。

於是殖民地各地都興起了抵制東印度公司茶葉的運動。殖民地人強大的反對聲浪,逼使各地的與東印度公司接頭的茶葉經銷商自請辭職,於是東印度公司載滿茶葉的船只好打道回府,除了波士頓以外。因為這時的麻省總督是湯瑪斯‧杭廷頓(Thomas Hutchinson),而碰巧波士頓的茶葉經銷商正是杭廷頓的兩個兒子,杭廷頓不讓他們辭職,於是貨船到港後,波士頓的反對運動者在山繆.亞當斯(Samuel Adams)─其中一位美國獨立宣言簽署人的領導下,蜂擁至范尼爾廳與杭廷頓開會,然而會議結果不歡而散,山繆.亞當斯在舊南聚會所疾呼:「這次聚會已經無法對拯救國家做出什麼貢獻!」民眾紛紛離席。

1773年12月16日晚上,山繆.亞當斯領導的一個由三組每組50個當地人組成的激進組織「自由之子」(就是美國版的熱血公民吧,即美國熱狗),打扮成印第安人偷偷摸到三艘船上,將船上貨物搗毀,並將342箱茶葉倒入港口內。

這就是美國人的光復行動,就是「光復波士頓」。當然,歷史給它的名字叫「波士頓茶黨事件」。事件後英國大怒,加緊壓制北美殖民地,最後爆發戰爭。「茶黨事件」可說是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線。

今日看香港的光復行動,確如青永屍所言,只能令水貨店損失一日生意,但對真正禍首—水貨賊而言卻是近乎零影響,因為你光復元朗,他們可以去屯門,你殺到屯門麼?他們可以去沙田。或者,只有當水賊遇上一群身穿毛裝的愛國青年,一箱箱奶粉被青年們倒落沙田的城門河、元朗河、屯門河,只有走私的風險增加了,水賊才會收斂,辱罵對他們是沒有用的。

當然,以上只是我做的一個夢,大家千萬別以身試法。

北美的走私商,香港反走私的青年,本該是理念南轅北轍的兩伙人,但歸根結底卻都抱著同一個信念—保護家園,隔著二百多年的時空,走在一起。

讀歷史,其實可以很有趣。

 

 

作者:老駱(本文章由聚言時報授權提供)


 二百年前的美國人是怎樣「光復波士頓」的?(老駱)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