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記不起有多久沒有買雜誌,不是入院休養,朋友買來幾本雜誌,自己也不曾記得每星期最愛逛書報攤找點子的日子。
「鬥快」「鬥量」「鬥多元化」
自從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的普及,傳統媒體受到的衝擊可謂前所未有。香港較外國傳媒業的比較是走即時資訊性路線,特別是科技類別,所以當互聯網的發達加上流動裝置如現今的普及性,加上多媒體的傳播方面,要傳統媒體跟網絡媒體「鬥快」、「鬥量」及「鬥多元化」,可謂最新型混能法拉利跟普通單車的比賽。
外國尚有些技術性強及深入報導的雜誌,但在這資訊爆炸的年代,讀者的轉向亦令他們難以為繼,何況香港這「去專化」的市場?
收入來源?
然而香港的保守,令網絡媒體至今仍未能蓋過傳統媒體的發展。最主要原因,是因為收入來源。網絡媒體主要收入來源為廣告、多媒體專題製作及活動推廣,不難發覺,很多廠商總覺得網絡媒體是免費午餐,彷彿網媒記者全是仙人,不食人間煙火。廣告費不及傳統媒體,受尊重程度亦有所不及。歸根究底,常自命前衛、先進的香港公司在這方面可能不如中國、台灣及東南亞等地公司的眼界。
傳統媒體的高層不懂嗎?我相信不是,但要知道每本書賣出都是收入,在書刊廣告叫價仍高於網站的時代,要他們將書刊轉營並非容易之決定。更何況做慣雜誌一哥的地位,轉到網絡媒體並非容易「插旗」,江山隨時要從頭打起。這情況令很多公司繼續保持現況,畢況保持收入是業務大前題,做成現在雜誌很多時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況。
轉營的痛
當科技雜誌減紙及用紅酒品鑑做封面,你就知道有些時代已過去了。
解決辦法相信大家都會想過,但能痛定思痛,積極轉營,非每人都能承受。筆者一點建議,在過渡期電子書、印刷品同時發行,減價,網站逐漸取而代之。當然,記者的轉營、讀者互動、多媒體報導不可或缺。可不可為之,尚看後事發展了。
Shung Yeung:印刷媒體的黃昏
https://www.facebook.com/pot.hk.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