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個奧斯卡頒獎禮可以有幾個層次,看明星、看他們的互動與身上的行頭,這是最基本的。層次高一點的,大可估結果,考驗自己的眼光。但說到考眼光, 你還可以看反應,評估一下身處現場那些身經百戰的藝人,在全球聚焦下,聽到結果後的反應會如何。哪個表情是發自內心?哪滴眼淚是「劇情需要」?在那個真亦 假時假亦真的場景,單純看這些,已經勝過浪費100分鐘兼70大元看任何一套B級電影。

說到層次,其實還有更高的。例如看得獎感受,或者更進一步,從頒獎禮看美國。在那三數分鐘之間,能完整地將自己要感謝的人娓娓道出,可非容易事。所 以就算是習慣背稿的演員,也偶然會在台上依賴貓紙。剛過去的奧斯卡受港人關注,當然因為奪得最佳原創歌曲的Common在台上提及我們的民主運動,香港好 似忽然漂上頒獎台一同接受全球的重視。報載有網民對此甚為不滿,認為明星好地地為何管起別國內政來,又或者戲子的責任就是娛樂,何故談政治云云。

這些,就是無知。需知道奧斯卡一向十分「政治化」。由去年奪得最佳男配角的Jared Leto提及烏克蘭被俄羅斯入侵,2007年將最佳紀錄片頒給前副總統Al Gore,到2003年最佳紀錄片導演Michael Moore在台上批評小布殊入侵伊拉克並留下「We are against this war, Mr. Bush. Shame on you」。最激的則不能不提在越戰期間的1975年,當屆最佳紀錄片監制Bert Schneider在台上讀出時任北越駐巴黎和談大使的訊息,感謝那些推動結束越戰的美國人,迫使大會之後澄清大會不為任何言論負責。

當香港的名導演還在FB小學雞地亂點火頭批評民主運動時,彼邦就用眼光與胸襟告訴你:這個,就是奧斯卡。你可能嫌它商業,但這美國戲子,卻不用擔心「錢途」或害怕封殺,在那個台上,在虛假與夢幻之間,將自己的夢與現實世界聯繫起來。

 


 觀看奧斯卡的幾個層次(楊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