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權及變化起源

規劃香港的城市發展,是對全體居民未來福祉的承擔,因此土地規劃權是行政權的核心部份,歷史上港英政府規劃荃灣、沙田、屯門等新市鎮,由選址、收地、建設等,全在行政體系掌控下進行,除了把人搬入去,還規劃工商區提供就業機會。 

1980年代起,香港迷信自由市場,流行「小政府,大市場」口號,鼓吹所謂「公私營合作」,香港的地產市場由大地產商壟斷,「市場」逼向政府,自此土地規劃權以不同形式流失。 

從天而降的天水圍

公私營合作侵蝕土地規劃權的故事從天水圍說起,直到1980年香港政府從來沒想過在這裏建設新市鎮。 

某地產集團(下稱”M”)於1970年代末期取得天水圍近500公頃土地業權,主動向政府提出興建數十萬人口的新市鎮,以撥出部份土地予政府建公屋作為引誘,1982年政府出資購入 M持有的整塊土地,卻同時把部份土地回售給 M作發展用途(即今嘉湖山莊)。 



天水圍新市鎮:只是「睡房區」,沒有匹配工商區

政府被動地發展天水圍,沒有嚴謹的規劃研究,匆忙中只顧把人遷入去,沒有像以前的新市鎮規劃工商區,以致天水圍居民需要跨區就業,早出晚歸,導致出現種種家庭事故,「悲情城市」禍根早於地產商偷走政府的規劃權時種下。 

更令人費解的是政府與 M簽下屈辱協議,在政府擁有的土地範圍內的商業活動,M竟然擁有否決權,香港行政權被私人企業奪去的程度令人髮指,後果之一直接影響民生:天水圍餸菜價格長期全港第一昂貴。

 數碼港

另一侵蝕規劃權的公私營合作例子是數碼港,1999年某私人集團(”P”)主動向香港政府提出在鋼線灣建立一座「數碼港」,聲稱可以令香港成為亞洲矽谷,政府不知何故上釣,又一次由私人企業取代政府作出規劃決定。

 2000年政府與P簽訂了公私營合作模式的協議,P負責興建「數碼港」的幾棟大樓,政府則出資興建基礎建設,2004年數碼港落成,科技研發失踪,十七年過去了,協議最成功的部份只有貝沙灣地產項目,錢給商人賺了,但有誰覺得香港是「亞洲矽谷」?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轉折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2012年最後一輪公眾諮詢時,諮詢文件列出政府立場:採用「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政府收回所有規劃區內需要的用地、進行基礎建設後才出售土地供應私人物業市場。 

同年行政長官改選,香港湧現打擊新任行政長官和反對政府各種措施的浪潮(地產商有份嗎?),政府威信嚴重受損,諮詢捲入多方勢力的角力,最終地產商達到目的,逼使政府放棄「全部收地」的立場,容許他們所謂「原址換地」,可以在原本擁有的農地上建樓,政府美其名為公私營合作,本質上政府的土地規劃權被侵蝕。 

地產商繼續努力

地產商很熱衷推動「公私營合作」,2018年成功游說政府引進「土地共享先導計劃」,以交出部份土地建公屋為交換,讓他們囤積的農地可變成住宅用地,是天水圍的翻版,實際意義是侵蝕政府的土地規劃權。 

地產商又不斷向城市規劃委員會申請改劃手上土地為住宅地,間中會成功,累積起來成為對政府規劃權的蠶食,近期例子有南生圍以南十公頃土地,地產商申請改劃用以興建29幢私人住宅和1幢公屋,地產商竟然代替政府決定在偏遠地方建公屋,匪夷所思。 

地產商以多元手段尤其是公私營合作名義搶奪政府規劃權,劣跡斑斑,令香港人捱貴樓,令窮人住到錯誤的地方,已經去到影響政權穩定的地步,政府必須醒覺不能與虎謀皮,從此放棄所謂公私營合作。 

註:     本文根據以下文章刪節而成

明報,2021年5月30日:公私營合作侵蝕土地規劃權


 公私營合作侵蝕香港政府土地規劃權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林超英-Lam-Chiu-Ying/129250193901719?sk=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