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玄奘法師印度回國記(二)阿富汗北越興都庫什山脈
https://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21/01/blog-post_9.html
4. 活國至昏馱多城
《大唐西域記》:「(活國)東行百餘里,至瞢健國… 從瞢健國東踰峻嶺,越洞谷,歷數川城,行三百餘里,至訖栗瑟摩國 … 東西十(千)*餘里,南北三百餘里。」(*《校注》稱不同版本有作千,也有作十,以下論證應為「十」)
圖7 活國至訖栗瑟摩國路線
從活國東行第一站瞢健國,《校注》稱應從「今日之Khanabad或Talaqan一帶求之」,衛星地圖檢索得Khanabad附近有地名Bu’in,與瞢健似有對音關係,距Kunduz 25至30公里,玄奘「百餘里」與公里數比例約為5,在先前的4與7之內。
圖8 瞢健國至訖栗瑟摩國 (衛星立體圖像,大致向東望)
下一站訖栗瑟摩國,《校注》定為Kishm,今地圖名Keshem(或Kishim),由Khanabad至此路程110公里,玄奘「三百餘里」與公里的比例約為3,大抵此段道路易走,玄奘心中的里數會比以前山中偏低。從Khanabad東行,離開綠洲後借用Khanabad河谷橫過一道廣闊山嶺,再穿過稍狹峽谷,進入Talaqan(或Taleqan)綠洲時視野豁然開朗,故有「東踰峻嶺,越洞谷」之說,當時綠洲內大概有多個居民點,反映「歷數川城」之說,此處「川」字作平地的意思,此後繞過山腳循乾枯河谷上山,跨過不高的分水嶺後,進入Kishim河谷綠洲,河谷呈長條形,南北長50公里,東西最寬約二至三公里,以比例數6換算,得三百里與十多里,與《大唐西域記》配合,但必須在以上提到的「千」與「十」兩個版本之間選取「十」。
《大唐西域記》:「踰山越川,行三百餘里,至呬摩呾羅國,東谷行二百餘里,至鉢鐸創那國。」
從訖栗瑟摩國起,玄奘進入了地勢險峻的興都庫什山脈,只能倚靠河谷前行,《校注》稱鉢鐸創那國即今巴達哈商Badakhshan地方,範圍包括今阿姆河主要支流噴赤河(Panj)和另一支流Kokcha河兩個流域上游,「其城在今法札巴德Fayzabad之東」,由於沒有更多資料,就以Fayzabad作為鉢鐸創那國都城位置標記在衛星圖上。
從Keshem出發,循Keshem河順流北行至與Kokcha河匯合處,復循Kokcha河谷溯流而上,北行約60公里,後轉向東在河谷中走約40公里到Fayzabad(圖9),呼應「東谷行」描述,前後兩段的距離比例為3:2,玄奘前後兩段為「三百餘里」和「二百餘里」,比例正好一樣,這段路長約100公里,對應玄奘的五百多里,里與公里數比例在5、6之間。途中的「呬摩呾羅國」按距離比例應在河谷拐彎處,在衛星圖中搜尋,只有無名小村落。
圖9 訖栗瑟摩國至達摩悉鐵帝國路線 |
《大唐西域記》:「從此(鉢鐸創那國)東南山谷中行二百餘里,至淫薄健國 … 從此東南,喻嶺越谷,峽路危險,行三百餘里至屈浪拏國 … 從此東北,登山入谷,途路艱險,行五百餘里,至達摩悉鐵帝國 … 在兩山間 … 東西千五六百餘里,南北廣四五里,狹則不踰一里,臨縛芻河 … 昏馱多城,國之都也。」
從Fayzabad開始,上溯Kokcha河谷大致轉向東南,配合「東南山谷行」之說,「二百餘」加「三百餘」即五百多里去到河谷最南位置,地圖標記今地名Zebak,對應屈浪拏國位置,路程110公里,里數與公里數比例約為5,途中經過的淫薄健國按距離比例在衛星圖中查看,相信對應今Baharak,是山中較大片的綠洲,衛星立體圖像顯示,從這裏上溯Kokcha河,河谷在相對高聳山脈中變得狹窄,與「踰嶺㙎谷,峽路危險」配合。
河谷在Zebak拐彎轉向東北,符合「從此東北」之說,接近河的源頭,谷狹路陡,故有「登山入谷,途路艱險」之說,到了盡頭跨過不高的分水嶺,進入噴赤河Panj上游河谷,文中提到「縛芻河」,顯然玄奘充分掌握地理資訊,知道眼前的河流(噴赤河)連接到遙遠的阿姆河(即縛芻河),到此玄奘已經穿越興都庫什山脈,進入了帕米爾高原。
此處是今阿富汗和塔吉克的邊境城鎮Ishkashim(其他拼寫有Eshkashem和塔吉克語的Ishkoshim),位於達摩悉鐵帝國西端,注意「帝」字只是標音,不是說這是個強盛的帝國,該國沿着狹窄河谷中向東伸延成長條狀,與文字描述匹配,是古代絲綢之路主要通道之一,現代稱為瓦罕走廊,北側屬塔吉克,南側屬阿富汗和有較寬闊沖積平地,相信玄奘在河的南側行進,去到都城昏馱多,即今Khandud,對音關係保留了一千多年,屈浪拏國至此路程約110公里,玄奘稱五百餘里,兩個數字比例約為5。
(待續)
無聊研究系列:玄奘法師印度回國記(三)走向帕米爾高原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林超英-Lam-Chiu-Ying/129250193901719?sk=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