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近日廣州全城戒備,政府都急了,戰車已上街,到處煙霧彌漫。不是拍電影,發生什甚麼事?隱藏的「殺人犯」出現了。甚麼殺人犯?「花花公子」。日前廣州共出動160台噴霧式滅蚊車全城「掃蕩」。這個名稱聽起來有些特別,由於被「花花公子」釘咬後,使人肌肉和關節強烈疼痛,走起路來很像裝腔作勢的花花公子那樣,因而得了「花花公子病」之名。原來此名源於西班牙語,音譯為「花花公子」。它還有別的名堂,就是境內現在的「登革熱」病。何謂「登革熱」?「登革熱」在醫學上叫「關節熱」,特點是關節痛和發熱,所以又叫「骨折熱」。傳播此病的蚊學名為「伊蚊」,簡稱「花斑蚊」又或「白紋伊蚊」,蚊腳黑白相間有斑點而得名。

據記載,登革熱在外國己有二百年的歷史,此病流行於世界各地,特別在東南亞、太平洋島嶼和加勒比海地區,而且引起過多次大流行,每次發生的病例以百萬計。這百多年來,雖然發病率很高,但因而致死者極少。近幾十年來,又在東南亞地區發生較多,得病的人常發病嚴重,大出血、休克,死亡率也增加;據說,一九三九至四零年我國沿海省份曾有此病發生,絕迹幾十載後,而今聽到此病便多感生疏。七十年代廣東省一些地區又出現此病,一九七八年在佛山石灣地區發生流行,才引起人們的注意。登革熱之所以在陶都石灣發生,主要是和傳播媒介伊蚊的生活習性有關。伊蚊喜於乾淨的小型積水中下蛋,石灣鎮上無數露天放置的陶瓷器皿,裏面的雨後積水,正是此蚊最優良的孳生地,伊蚊喜白天吸人的血,所以於一九七八年發生的流行病症中,廣州市區雖未波及,但有些家庭在廣州、白天到佛山上班的,甚至到佛山探親,僅睡一次午覺,被伊蚊釘咬後,便被傳染上登革熱。

此病發作之前大多沒有任何不適,它的特點是起病急,常在半夜突然惡怕冷,繼之高熱。由於病者頭痛,肌肉及骨關節痛甚劇烈,故亦稱之為「斷骨熱」。患者多發於青壯年,其症狀除高熱,頭部、肌肉、骨、關節都有痛感,往往有面部潮紅、眼球充血、像醉酒一樣;還有噁心、嘔吐、腹痛、鼻衄、出牙血等現象,淋巴結腫大亦常見,病者發熱兩至四天後熱度下降,經一兩天後再次回升,熱型似馬鞍狀,故又稱「馬鞍熱」。

大多數患者在起病第三至五天內,於胸、腹部出皮疹,逐漸蔓延至四肢和面部,持續三至四天,一般在起病後五至七天退熱。重者有消化道或其他部位出血,很少休克,病死率也極低。得了此病應卧床休息及住院隔離治療,輕者三五天,重則一、兩星期,多可康復。要注意的是,切忌在此病發高熱時仍作重體力勞動,常有因此造成病情突變嚴重,危重病者會發生皮膚大片出血紫癜、嘔血、便黑、或腦出血等症狀,有極少數病人出現昏迷、抽筋等腦症狀,這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病例在世界文獻中還未見有報道過,因此對它也不必過份驚恐。這種嚴重的「登革熱出血病」,和原來流行的較溫和的典型「登革熱」之間的關係,是否病毒變了種,正是醫學界研究的重要課題。曾經發生過登革熱的地方,大多數人都有了抵抗力,當多數人的抵抗力消失之後,流行便再度發生,幾十年再發現此病,是符合客觀規律的。省港澳往來人口頻繁,所謂「城門失火央及池魚」。正因如此,我們要做好以下的預防工作。

(一)在此秋涼之際,我們要加強滅蚊意識,防止它流行。大舉滅蚊防止傳染途徑,這是極為重要的一項不可少的措施。

(二)預防「登革熱」,關鍵是滅蚊,伊蚊孳生在小面積漬水,如在庭院栽花的,經常翻盆倒罐、清缸、清理水池中的積水。

(三)要疏通下水道,填平地面,廢車場的車胎內最容易積水,易孳生伊蚊,應經常噴藥。

(四)行山人士應穿上長袖衫褲,搽上防蚊油,如有不適及時找醫生,這是最好的預防方法。

 

                                            朱伯銓醫師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