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訟風險為停用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的主要憂慮

香港2019年11月20日 /美通社/ -- 畢馬威向超過20家在香港、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新加坡營運的大型銀行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相比亞洲其他地區,香港銀行在準備停用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LIBOR)的過渡工作中處於較成熟階段。

 

 

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早前宣佈在2021年後將不會再強制要求或勸導成員銀行繼續提供LIBOR報價,這意味著LIBOR將逐步淡出。因此,市場參與者將無法於2021年後繼續使用LIBOR 。

報告指出,十家受訪香港銀行(包括本地和國際銀行)中,有六家已開始制定LIBOR過渡方案及計劃。五家受訪銀行已開始發行以新的無風險利率(RFR)為基準利率的產品;但其中四家銀行是美國或歐洲銀行,這表示這兩個市場的監管機構較積極地鼓勵行業參與者為LIBOR過渡做準備,並帶領業界就新的無風險利率展開討論。

畢馬威中國金融業風險管理主管合夥人張健時(Tom Jenkins)表示:「LIBOR改革對香港的影響可能很大。LIBOR被本地銀行業廣泛採用,同時固定匯率制度亦代表香港將一直保持高水準的國際儲備,其中不少資產的估值將直接或間接取決於銀行同業拆息。香港金融管理局一直鼓勵香港銀行評估LIBOR過渡可能造成的影響,並指示業界進行風險評估並為必要的過渡期作好準備。」

受訪的香港銀行均認為從LIBOR過渡至替代基準利率的程式複雜、牽涉層面廣泛並需要大量準備工作方能確保平穩過渡。但目前為止,只有一家銀行完成制定過渡計劃,而其他銀行仍處於制定過程中,甚至尚未開始制定計劃。十家受訪銀行中,只有三家表示已完成量化LIBOR風險敞口,而另外兩家尚未開始進行有關分析。

訴訟風險仍然是大部份銀行關注的重點。十家受訪香港銀行之中有六家表示,從LIBOR過渡至新的替代基準利率時,來自法律和訴訟風險方面的挑戰是他們最大的憂慮。同時,五家銀行表示對新替代基準利率缺乏流動性比較擔憂,四家銀行認為客戶拓展將是一個重大挑戰,四家銀行對可能的過渡情景和時間表表示憂慮,另有三家銀行則擔心行業關於過渡方法和新的替代基準利率缺乏共識。有趣的是,沒有一家銀行認為量化LIBOR風險敞口是一個主要挑戰。

畢馬威中國金融業風險管理合夥人戚敏莉(Marie Gervacio)表示:「部份香港銀行可能低估了識別風險敞口的力度和深度。例如,部份銀行表示內部已完成量化LIBOR風險額度的工作,但同時表示不確定如何識別受影響的合約的後備條款及/或受影響的系統。」

她續指:「對於已有客戶要求獲得過渡指引的香港銀行來說,應對法律及訴訟風險的工作尤其重要。銀行還應該繼續評估及管理整個生命週期中潛在的操守風險,以確保客戶獲得公平對待。」

關於畢馬威中國

畢馬威在中國內地、香港和澳門營運的成員所及關聯機構統稱為「畢馬威中國」。畢馬威中國在20個城市設有22個辦事機構,合夥人及員工約12,000名,分佈在北京、長沙、成都、重慶、佛山、福州、廣州、海口、杭州、南京、青島、上海、瀋陽、深圳、天津、武漢、廈門、西安、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在這些辦事機構的緊密合作下,畢馬威中國能夠高效和迅速地調動各方面的資源,為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

畢馬威是一個由專業服務成員所組成的全球網絡。成員所遍佈全球153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專業人員207,000名,提供審計、稅務和諮詢等專業服務。畢馬威獨立成員所網絡中的成員與瑞士實體 — 畢馬威國際合作組織(「畢馬威國際」)相關聯。畢馬威各成員所在法律上均屬獨立及分設的法人。1992年,畢馬威在中國內地成為首家獲准合資開業的國際會計師事務所。2012年8月1日,畢馬威成為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中,首家從中外合作制轉為特殊普通合夥的事務所。畢馬威香港的成立更早在1945年。率先打入市場的先機及對質量的不懈追求,使我們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中國多家知名企業長期聘請畢馬威提供廣泛領域的專業服務(包括審計、稅務和諮詢),也反映了畢馬威的領導地位。


 畢馬威:香港應對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過渡籌備領先亞洲其他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