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我擔任主席的香港鄉郊基金與荔枝窩村的村民,就參與由香港賽馬會慈善基金資助的「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項目事宜,在沙頭角鄉事委會會大樓簽署了協議文件,標誌着存護荔枝窩村的客家傳統文化和客家建築特色的具體工作正式揭開序幕。



除了荔枝窩村村民和香港鄉郊基金人員,出席見證簽署儀式的人士包括:鄉議局代表、沙頭角鄉事委員會主席及成員、民政總署、漁護署和環保署等政府部門代表,以及雙方代表律師等。

 荔枝窩位於新界東北偏遠地區,一向以具有客家特色金字瓦頂的建築群聞名,可惜近年部份村屋陸續倒塌,到了今年年中,有損壞和需要修復的村屋已多達三之一(參看附圖),每次下大雨後,屋頂瓦片掉到地上的響聲此起彼落,令人擔心美麗的鄉村會隨着歲月的過去變成無法觸摸的回憶。


紅色標示已有損壞和需要修復的村屋

為了存護荔枝窩村的傳統文化(包含物質及非物質方面),香港鄉郊基金構想了「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項目,建立體驗式學習的基地,一方面復修二十五間村屋作為對存護物質文化的貢獻,另方面構建一系列文化學習的單元和培訓導賞員,向訪客介紹荔枝窩的歷史、傳統、文化、農耕、藝術、技藝、在地知識等,使荔枝窩村的客家文化得以弘揚光大,也讓香港人深入認識客家人實踐了三、四百年的「可持續發展」,感應他們與天地共融的和諧生活方式。

荔枝窩村位置偏遠,交通費時,為了讓城市人有充裕時間參加體驗式學習活動,必須提供住宿,增加留在村中的時間,因此項目的構想是把部份村屋用作接待參加活動的人士,也藉此讓參加者感受村居的悠閒恬靜,直接了解鄉郊生活的寶貴,說到這裏,我懇請大家注意這個項目不是一般的「民宿」概念,實際意義上它是一個專題學習營,參加指定活動的人士才能入住。

我們與村民簽署的協議,概略地說有以下幾點:鄉郊基金以馬會的資金為村民復修(部份幾乎等於重建)村屋,村民把修好的村屋租予鄉郊基金二十年,授權鄉郊基金用作參加活動者住宿,村民每年可回家住宿兩個星期(例如春秋兩祭及農曆新年回港返鄉),鄉郊基金負責村屋的維修,租約期滿時村屋以宜居狀態交回屋主等。
項目的對象是損壞比較大的村屋,初步估計每間村屋的復修費用在數十萬至二百萬元之間,概念上可視為鄉郊基金預繳了二十年的租金,而這筆資金轉用到復修工程之上。以一百萬元計算,等於每年租金五萬元,即約每月四千元,高於現時荔枝窩村村屋的一般租值,因此今次的租約對雙方是公平的。

事實上,鄉郊基金承擔了村屋二十年的維修費用,由於不可能要求馬會慈善基金長期資助,必須找尋可持續的資金來源,在這個前提下,鄉郊基金計劃把營運「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的盈利(如果有的話),作為維修村屋的資金來源,可以說,在協議之下,鄉郊基金成為村屋業主的無薪看更,除了幫他們看管物業,還要自己找錢為業主維修物業。

建立「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的另一邊際利益是為荔枝窩村創造就業機會。我們在荔枝窩工作的最終目的是讓它重新成為原居民及他們子弟的宜居鄉村,雖然過去四年我們已經把農田恢復,把優美的農村景貎再現,但是農業本身在當今社會經濟體系中不足以產生養活一家的產值,因此無可避免必須另闢蹊徑,參照日本和台灣的成功例子,以農耕文化為基礎的體驗式學習活動是新時代的經濟動力,「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預期可以為荔枝窩的長遠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當然我們也知道必須嚴格控制訪客人數和活動的規模,以免造成對傳統文化的過度干擾甚或破壞。

近來部份村民對「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項目有點誤解,把它看成「地產發展」,以為鄉郊基金把荔枝窩村屋變成「民宿」賺大錢,而村民沒有得到應得利益,因此提出反對。

事實是:鄉郊基金是不牟利慈善團體,對賺錢毫無興趣,在荔枝窩工作的目的很單純,就是存護文化和恢復宜居狀態,好讓久居海外及年屆退休年齡的村民可以落葉歸根,回鄉定居,更希望村民第二代、第三代看到回鄉安身立命的可能,返鄉建設美好未來。

懇切願望荔枝窩村村民了解,「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項目修復村屋不是地產項目,雖然住宿服務表面上有收入,但是預計最初三、四年以虧損為主,更不要說「賺大錢」,就算將來真有盈餘,也要花在屋宇維修,須知金字瓦頂不像石屎般堅固,補這補那是長期作戰和費用不菲

荔枝窩村村民愛村心切,我十分理解,目前的反對聲音源於誤解,我們樂意通過誠懇的溝通交流,讓大家明白項目的執行細節和對荔枝窩村的歷史意義,以及我們在工作中秉持的謙恭、透明、公平原則。  

2017年大雨後坍塌的村屋

荔枝窩村的傳統村屋天天受着風吹雨打和白蟻侵蝕,再不加大力度維護,恐怕村屋坍塌會加速,後果堪虞,願望村民以大局為重,共同努力,振興荔枝窩。


 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的構想和實踐(林超英)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林超英-Lam-Chiu-Ying/129250193901719?sk=timeline